虽然伐郑无果而终,但灭掉滑国,抢夺不少财物,也算小有收获,回去至少有个交代。滑国成为废墟,秦军一路高唱凯歌,踏上漫漫归程。
他们不像军队,更像是土匪。
来时容易去时难,秦军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隐藏在山林中,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秦军的一举一动,先轸都了如指掌,正所谓‘挖下陷坑擒虎豹,撒下香饵钓金鳌’,只等待那致命一击。
偷袭郑国不成,灭掉滑国而还,郑国与滑国,都是晋国的小弟,都是姬姓。占了便宜想跑,作为盟主的晋国岂能答应?他们可是有个战争奇才——先轸,这样的良机,不会放过。
晋文公去世后,儿子姬欢即位,就是晋襄公。
对于秦国的无礼做法,晋国的元帅先轸,首先向晋襄公进言:“秦君违背蹇叔的话,由于贪婪而动用百姓,这是上天赐予的机会。机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招祸,违天不祥,绝不能放过如此良机,必须消灭秦军。”
攻击秦军?放过秦军?一场大战,不能轻易下决定,牵扯太多,必须全面谋划。
大臣栾枝首先就不赞成。国君刚刚去世,就忘记昔日的恩惠,攻打人家军队,不道德。他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却要进攻它的军队,心目中还有去世的国君吗?”
晋襄公也觉得,父亲尸骨未寒,没有入土为安,若为了私利而攻打秦军,这不是当儿子应该做的。
先轸反驳道:“我们有丧事,他们不悲伤,却来攻打和我们同姓的国家,就是无礼,还讲什么恩惠?我听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为了子孙后代,必须消灭秦军,以此向死去的国君交代。”
先轸这一番言论,点燃了晋襄公的怒火。
秦国不顾友谊,趁人之危,就是不把自己这个新君放在眼里,必须教训他们,打击秦穆公的傲气。于是,发布消灭秦军的命令,并且动员附近的姜姓之戎加入战斗。
当时,由于还没有安葬父亲,晋襄公下令,把衣服全体染成黑色,以凶服参加战斗。梁弘为他驾御战车,莱驹作为车右。
从那以后,形成一种风俗,有了丧事,就穿着黑色的衣服送葬。
此时的秦军,灭掉滑国,归心似箭,放松了警惕。却不知道,回归的路上,已经不再像来的时候那么风平浪静,一支虎狼之师,正潜伏崤山,挖坑张网,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秦军来的时候,准备充分,消息闭塞,路过崤山平安无事。回去的时候,一者疲惫;再者掠夺些辎重,难免拖沓;三者过了崤山,就是秦国的势力范围,国土近在咫尺,精神上已经懈怠。
公元前627年4月13日,按照现在的农历,应该是二月,正当春寒料峭,崤山之中,隐藏了一丝萧杀。
晋军,在崤山设下了埋伏圈。
前面也说过,‘春秋’之前,两国交战,要事先约好时间、地点,有多少兵力自己决定。大家明刀明枪的正面交锋,谁也别耍滑。前面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就是这一类型,没有什么诡谲的战略战术,靠实力说话。
先轸担任元帅后,大手一挥,原来的作战规矩全部作废,不管用什么招数,只要胜利就行。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不要过程,只看结果。
作为元帅,先轸绝对是一流的。他没有拘泥于前辈的阵地战,没有排列成方阵圆阵尖阵,而是转变思路,改革创新,利用天时地利,给战争增添无穷变数。‘城濮之战’,充分展示了他的指挥才华。
这次‘崤之战’,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是一次精彩的,利用地势的‘伏击战’。所谓‘天时不如地利’,伏击地点选择的非常理想,开古今战争之先河。后来的许多伏击战,都选择在狭长险峻的山区。
元帅先轸的高明之处,就是敢于突破常规,不拘一格。
这一战术其实很简单,居高临下,堵住两头,攻击中央。滚木雷石,从高处如雨点般扔下去,基本就能消灭一半;剩下的,趁着他们惊魂未定,一顿冲杀,等着收获吧。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