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把晋文公送回国即位,做的仁至义尽,却为好不终。
自从晋文公回国后,励精图治,先勤王,后败楚,瞬间登上霸业的巅峰,达到事业的顶点。可以说,秦穆公这次,真的为晋国选择了一位好领导,双方关系非常甜蜜。
但是,自从联合伐郑,秦穆公被烛武三寸之舌劝退以后,秦晋的关系,突然急转直下。若非晋文公顾念昔日恩情,双方当时差点刀兵相见。
说句实在话,对于晋文公的辉煌,秦穆公内心有点酸溜溜的。
自从百里奚、蹇叔辅政以来,秦国的国力飞速发展。他想不想挺进中原?想,非常想。韩原败晋之后,本有机会称霸,终究碍于晋国阻隔,没有向东挺进;其实,百里奚、蹇叔治国一流,但是,他们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秦穆公注定难以通过武力,成就霸业。
再看看人家晋文公,回国不到五年,勤政爱民,养精蓄锐,安王室败强楚,事业蒸蒸日上,还得到周襄王的圣旨,瞬间登上中原霸主的宝座。
这落差,一下就把秦穆公比下去了。
公元前628年冬,历尽人间甘苦的晋文公,终于走到人生的尽头。
他的一生,可以说尝遍了酸甜苦辣,看尽了人情冷暖。期间,与齐桓公、楚成王、宋襄公、秦穆公几位时代强者,都曾交往,成就霸业,也算水到渠成。回国后,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把晋国带入辉煌的顶点,他的能力,比那位晋惠公,简直是天壤之别。
12月初10日,晋国人准备把棺材送往曲沃停放,晋国的祖庙在那里。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哭声一片。
离开绛城的时候,棺材里突然发出像牛一样的叫声。为何会发出这种恐怖的声音?没有人说得清,在那个鬼神至上的年代,这简直就跟诈尸一样,充满恐怖。
大家面面相觑,难道国君不想离开?
儿子晋襄公请出骨灰级的大师卜偃(郭偃),让他算一卦,看看是怎么回事。
郭偃袖占一课,然后请大夫们跪拜,说道:“先君发布军事命令:将要有西边的军队过境袭击我国,如果攻击他们,必定大获全胜。
神算子!史册的记录中,此人简直就是妖孽,每算必准。
再说秦穆公,当初留下杞子等人帮助郑国抵御晋军,也是权宜之计。对于郑国,他的内心垂涎三尺,想争霸中原,必须在中原占据一块根据地,郑国,就是最理想的选择。
昔日烛之武退秦师后,没想到郑国却与晋国言和,双方瞬间成为盟友,还立公子兰为太子。秦穆公心中非常不爽,自己被郑国卖了,还得罪晋国,得不偿失,却也无可奈何。
晋文公死后,郑国内部稍有动荡。关键是,晋国人忙于安葬国君,无暇顾及郑国,杞子派人暗中回到秦国报信,告诉秦穆公,他们负责掌管郑国北门的钥匙,如果能派兵袭击郑国,有了内应,一定可以成功。
成语‘北门之管’,就出自这里,比喻防守重任在肩,后来又引申出‘北门锁钥’。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同时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有机会夺取郑国的土地;坏消息,则是距离遥远,孤军深入长途跋涉,一路上隐藏的危险太多。
秦穆公早就想东进中原,称霸诸侯,那是他毕生的梦想。由于晋文公的崛起,他不得不打消东进的念头,在西部戎人的地盘上称雄一方。
晋文公的死,给了秦穆公机会。在他的心中,除了晋文公,自己毫无对手,足以领袖群雄。如果能灭掉郑国,在中原建立一块根据地,与大秦遥相呼应,称霸,指日可待。
晋文公病逝,晋国自顾不暇,没有了心头之患,郑国内部又有接应,这是绝佳良机,不可错失。
于是,他去咨询蹇叔和百里奚,想听一听他们的建议。
对于战争,蹇叔和百里奚都是深恶痛绝。那是惨绝人寰的杀戮,是父母失去儿女之痛,是妻子失去丈夫之悲,是孩子失去父亲之泪,是人间最大之殇。无端发动战争,必将受到祸患。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