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枝说:“再次给他们恩惠,如果报答我们,君王还有什么苛求的呢?如果不报答我们,他们的百姓必然离心;百姓离心,然后去讨伐,必然能战胜他们。”
秦穆公觉得有理,又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有;救援灾荒,周济邻国,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一定会有福报。”
唯独丕郑的儿子丕豹,一直惦念杀父之仇,对晋惠公非常痛恨。他请求秦穆公发兵,自己愿意做先锋,攻打晋国。
秦穆公长叹一声,说:“虽然讨厌他们的国君,但百姓又什么罪过呢?”
于是,答应把粮食卖给晋国。
由于距离太远,秦国用船运送粟米,从首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西南),一直到晋国的首都绛邑,船只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作‘泛舟之役’,仿佛乘船打了一场大仗。
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秦穆公全力帮助晋国抗灾。可以说,无论国家之间还是私人之间,秦穆公对晋惠公真是仁至义尽。
你同情人家,人家同情你吗?忘恩负义的事情,古今都不少。
公元前646年秋季8月初5日,晋国的沙鹿山(今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崩塌。今天看来,山崩地裂属于自然灾害,古代则非常忌讳,因为山崩河枯,都象征着国家的灭亡。
晋国的大师郭偃预言:“一年内,晋国将有大灾难,几乎亡国。”
先不管郭大师的预言,风水轮流转,没想到这一年冬天,秦国出现大饥荒。原本的储备粮,都卖给了晋国,秦国百姓面临挨饿受冻的风险。
与此同时,晋国则获得大丰收。
眼看国内处境艰难,秦穆公与众臣商议后,派使者到晋国,请求购买些粮食。毕竟,当初晋国饥荒,秦国可是大力支援,不能转眼就忘恩负义吧?
按理来说,大家都是邻居,还是亲戚,应该互相关照,互相帮助;而且秦国没有强烈索要河外五城,在晋国最困难的时候,还伸出援助之手,支援大批粮食。
秦国对晋国的帮助,可谓恩重如山,现在,轮到晋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秦国渡过难关。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连强盗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晋惠公就不明白。他听从了几个心腹大臣的意见,强烈拒绝卖粮,特别是舅舅虢射,反对声最强烈。
做人,不能这么干,人在做,天在看,会遭到报应的。
大臣庆郑是个明白人,实在看不下去了,站出来对晋惠公说:“背信弃义,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丢弃这四种美德,还怎么保卫国家?”
这是肺腑之言。做人不能太缺德,背弃恩惠,贪婪无信,激怒敌国,可谓天怒人怨,一定会招来祸患。
晋惠公有点犹豫,他的舅舅虢射冒出一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意思,以前许诺给秦国的五座城池,已经拒绝交割,怨恨已深;现在卖给他们粮食,就好比给毛不给皮,终究不能改善两国的关系,不如不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个成语,却出自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不讲信义的人口里,可惜!
还好有个明白事理的庆郑,站出来竭力反驳道:“丢弃恩惠,背弃邻国,百姓都会唾弃。亲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国呢?”
其实,朝堂之上,有许多大臣,对晋惠公的做法很不满。但是,他们更多保持了沉默,不像庆郑那样,敢于坚持正义,敢于驳斥谬论,敢于指出国君的错误。
忠言逆耳,晋惠公坚决不听,反而驳斥道:“这不是你庆郑所能知道的。”
不仅如此,据《史记》记载,虢射甚至还说:“往年上天把晋国赐给秦国,秦国不要;今年上天把秦国赐给晋国,我们难道能逆天行事吗?应该出兵讨伐。”
这种思想,简直卑鄙透顶,有点儿良知的人,想都不该想。
人心若坏,离死不远。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辩论,并没有让晋惠公醒悟,听了虢射的建议,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不仅没有卖粮,还准备联络梁国,真的发兵伐秦。可以想象,秦穆公该多么伤心,多么愤怒?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