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郑来的时候,一路上已经想好策略,他对秦穆公说:“这一切都是郤芮、吕甥和郤称谋划的。如果秦国派个使者,用重礼问候他们,并且把他们骗来拘禁;然后发兵迎回重耳,我率人在国内策应,就能赶走夷吾。”
这确实是个好计策,但那三人难道是傻瓜吗?秦穆公急于雪耻,在丕郑走后,派遣大臣泠至去晋国回访,送上礼物,对晋惠公恭贺一番,表明愿意放弃五座城池,并且盛情邀请郤芮、吕甥和郤称三人,来秦国做客。
再说晋国内部,丕郑出使在外,里克孤单无助,内心正在狐疑,晋惠公终于亮出了他的匕首。
里克与丕郑,主张迎接重耳的做法,让晋惠公耿耿于怀;而且,这两位与郤芮、吕甥等人,完全两个政治集团。在朝堂上,彼此面和心冷,郤芮等人岂能放过两个政敌。
经过与郤芮谋划,晋惠公派人对里克说:“没有您,我不能回国即位;虽然如此,您杀死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做您的国君不也太危险了吗?”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虽然里克是重耳的铁杆支持者,但晋惠公回国,他也是功不可没,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他呢?
关键在于,里克主谋,杀害了两位储君,一位大夫,还有一位美丽的君夫人。
奚齐有罪吗?卓子有罪吗?荀息有罪吗?没有。
晋惠公回国,本身名不正言不顺,通过卑鄙手段,得到晋国政权,这点天下共知。如果不惩罚里克,追讨弑君之罪,晋惠公就要承担全部恶名,这让人难以接受,必须找个替罪羊。
杀里克,即可替先君报仇,又可堵住天下人的口。
重耳为什么不愿意回国?不是他不喜欢那个宝座,也不是担心有人造反,是他更注重自己的名声。如果回国即位,惩罚里克,则忘恩负义;放过里克,自己则要承担弑君的恶名。
所以,从里克挥起屠刀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当然,杀死里克的背后,还有许多其他原因,比如郤芮、吕甥的推波助澜等,那都是次要的。
使者的话,里克心底明镜一样。此时此刻,恐怕他感慨万千,这种结局,或许早已料到,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他回敬了一句经典名言:“没有废立,君王如何兴起?想要加给罪名,还怕没有理由吗?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说完,就拔剑自杀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来自里克的临终遗言。
当初杀死奚齐和卓子,杀死骊姬,逼死荀息,相距不过半载,就轮到他自己。杀人时,视生命如草芥;被杀后,怎么有脸去地下面见晋献公和荀息呢?
里克死后,使者向晋惠公报告,晋惠公装作很后悔的样子,埋怨道:“郤芮啊,是你让我错杀了国家栋梁。”
杀人是他,后悔也是他,戏精。大师郭偃听了,说道:“不为国家打算而除掉里克的是郤芮,这是不忠;不经过思考就轻易杀人的,是国君自己,这是不祥。不忠,要受到惩罚,死了也丢人;不祥,要受到天谴,恐怕要绝后吧!”
不愧是大师,简直成精了。将来晋文公回国,郤芮被秦穆公诱骗,杀死在王城,并且陈尸示众;至于晋惠公,他死后,儿子姬圉也被晋文公派人刺杀,没有后代。
里克死了,丕郑因为出使秦国,暂时逃过一劫。
在返回晋国的途中,听说里克被杀,丕郑心中疑惧,不想进城,毕竟自己与里克关系莫逆,各方面都是共进退。恰巧,他碰到了大夫共华,于是询问国内的情况,自己是否可以进入都城?
共华说:“只杀死了里克,其余的人都没有被株连。你出使在秦国,和你没关系。”
不了解内情,随意发言,要出人命的。
于是,丕郑进城。很快,秦国的使者泠至也到了,带了贵重的礼物,言辞客气,并且邀请郤芮、吕甥和郤称去秦国商谈大事。
礼物丰厚,言辞谦卑,无缘无故,为何邀请我们去秦国做客?郤芮绝对是个人物,经过认真分析,得出结论:丕郑出使秦国,一定把我们卖了;秦国的礼物丰厚,言辞甘美,分明是在引诱我们。如果前去,一定会有危险。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