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一个人才,长期屈沉下僚,甚至沦为奴隶,伤心哉!楚成王当然不会去关注一个逃亡来的奴隶,百里奚差点就此与牛马为伴,终老一生。
真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再说秦穆公,无意中扫了一眼陪嫁品的名单,有个叫百里奚的名字,却没有这个人。他觉得很奇怪,陪嫁品怎么还能缺失?于是就询问其中缘故。
当时,秦国也是人才济济。首推大臣公孙枝,一般认为,他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嬴姓;也有人认为,他是晋国贵族,姬姓,字子桑,逃难到秦国。今天的桑姓,其中一支就是他的后裔。
秦穆公问起百里奚的时候,公孙枝极力推荐,认为此人绝对是个人才,可惜生不逢时,屈沉下寮。
那时通讯条件落后,公孙枝竟然能如此了解百里奚,可见也是名声在外,被许多有识之士关注。
秦穆公听说是大贤,询问一番,才知道是虞国大臣,因羞于为‘嬴妾’,故而半路逃离。他求贤若渴,立刻派人四方查找,最后发现,百里奚逃亡在楚国,正在给楚成王养马。
找到落脚点就好办,秦穆公也没细想,就要用重金,去楚国把人赎回来。
秦、楚一个‘西戎’,一个‘南蛮’,在中原诸侯眼里,没什么区别。两国虽然不是挚交,多少也有点交情,花钱赎个逃亡的奴隶,也不是什么大事。
这时,那位公子挚发话了,如果用重金,楚王一定不会把人送回来。
秦穆公觉得奇怪,询问原因。
公子挚说:“这种人才,如果用重金去赎,楚王察之内情,岂能拱手送人;他也想招贤纳士,也想争霸中原,一定会重用百里奚,岂能送还秦国?”
秦穆公一听,有道理啊,不能花费重金,必须巧取。于是给楚成王写了一封信,内容大致说:我家的奴隶百里奚,逃亡到楚国,请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以惩戒后来人。
其实,那五张羊皮就是个象征意义,楚成王岂能稀罕?想要就直说,虚头巴脑,一个老掉牙的奴隶而已。
当时,他正在与霸主齐桓公较劲,岂能为了一个奴隶,而竖敌秦国。所以,对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脑残理由,竟然相信了,估计也是没动脑子。
顺便提一下,当时的五张羊皮,就好比现在的几件旧衣服,一文不值。后来的孔子穿着鹿皮衣服,还被人耻笑。
赎回百里奚,秦穆公如愿以偿,但是,当他见到百里奚本人之后,不禁大失所望。
为什么?《东周列国志》有一段精彩对白,虽然不一定是历史原貌,也可以参考一下。
秦穆公一看,此人须发皆白,饱经风霜,心底拔凉拔凉的。费尽心机,却迎回一个即将入土的耄耋老者,郁闷啊!但既然都说是大贤,也不能失礼,至少客气几句。
于是,秦穆公随口问了一句:“多大年纪了?”
百里奚也不隐瞒,一本正经地说:“才七十岁。”
大爷啊,才——七十岁?要多大算大,如果是小孩子说‘才七岁’,还情有可原。如今都七十余了,真是‘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有点‘倚老卖老’,也是乐观主义,精神可嘉。所以,不要总想着再倒退十年、二十年,时光机没有发明之前,那是不可能的,想开点,睁着眼睛就是最年轻的。
秦穆公挺丧气,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请回一个老头子,万丈雄心,被眼前的现实浇个透心凉,直接就叹息:“可惜太老了!”
这也是大实话,已经须发皆白年过古稀,能不老吗?百里奚自己不沮丧,秦穆公却难掩失望,禁不住叹息。所以,后来的才女张爱玲说了句实话:成名要趁早啊!
不仅仅如此,干什么都要趁早。发财要趁早,当官要趁早,谈恋爱要趁早,尽孝,更要趁早......
百里奚虽然迟到了,也不介意,面对没精打采的秦穆公,大大方方地说:“大王让我逐飞鸟,搏猛兽,是有点老了;让我坐着筹划国事,还比较年轻。”
紧接着,他举了个著名例子:当初姜太公八十岁遇到周文王,最终奠定周朝基业,自己比他还年轻十岁呢。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