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就自杀了。
郑文公哭诉一番,把叔詹的尸体送给晋国。晋文公没有立刻撤兵,却说:“一定要见一下郑君,羞辱他之后再离去。”
郑国害怕,派烛之武说退秦军,然后晋文公才撤兵。
如果真是这样,继介子推之后,晋文公就再次成为杀害贤臣的凶手;而且,身为‘武林盟主’,没有宽广的胸怀,为了一点儿怨气,俨然成了报复心极强的小人。
《史记》是一本重要的历史著作,深得后人赞许,鲁迅称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且司马迁是位优秀的、有良心的史学家,写《史记》比较认真负责。
这就麻烦了,他对叔詹的自杀记录取材哪里?听说还是史料?无法考证,他自己也没有说明出处。
另一种说法出自《国语》,记录的很详细,但时间有点误差。《国语》记载:晋文公在伐曹之后,也就是公元前632年,攻打郑国,摧毁城墙。
这两个时间,差了将近两年。
《左传》虽然没有记录索要叔詹,但明确记载,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与秦国联合伐郑。
说实在的,郑文公确实反复无常。齐桓公的时候,就因此被多次讨伐;齐桓公去世,郑文公立刻投靠楚国;现在晋文公称霸,他依然脚踏两只船晃来晃去,岂能纵容?
《国语》记载,面对晋国大军,郑国用名贵的宝物,再三求情。晋文公对那些宝物视而不见,提出的必要条件:交出叔詹。
叔詹贤名播于诸侯,是郑文公的智囊,岂能迫于压力而出卖?所以,郑文公拒绝交出叔詹。叔詹听说后,主动请求前往,郑文公还是坚决不答应。他再三请求,对郑文公说:“用我一个人,可以救百姓、安国家,何必对我如此爱惜呢?”
于是,郑文公把叔詹送入晋军。
当年你一句话,差点儿害死我啊!晋文公也不客气,命人准备了一个大鼎,周围摆上碳火,烧开满满一鼎热水,热气腾腾,要烹了叔詹。
敢身犯险境,面见晋文公,叔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死,无所谓,但要死得明白,死得有价值,虽不能‘重于泰山’,也不能‘轻于鸿毛’,不能就这样白白送命。
面对这架势,叔詹不慌不忙,请求把话说完再死,晋文公同意了。
叔詹说:“上天把灾祸降临给郑国,如同当初曹共公偷看胼肋一样,抛弃礼仪,违背亲情。我知道公子贤明,劝告国君善待公子,否则必有大祸,如今果然大祸临头。料事能中,这是聪明;不惧个人生死,挽救国家于危难,这是忠贞。”
说完,他就快步奔向大鼎。
晋国君臣都眼睁睁看着,以为他会勇敢跳进热鼎自我了断。但是,叔詹突然止步,抓住鼎耳大声呼号:“从今以后,忠心耿耿侍奉君主的人,都会得到和我一样的下场了。”
叔詹是郑国‘三良’之一,口才当然不一般。他隐去了自己提出的杀死重耳的建议,而是一通大义凛然的辩解,直击晋文公的内心。所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含义就在其中。
晋文公也明白叔詹是个忠臣,名声在外,如果真的就这样烹了,那就是杀害忠良,他可不想再摊上这个坏名声。而且叔詹的话大义凛然,自己手下那么多大臣,心里该怎么想?好像晋国没有忠臣似的。
于是,晋文公对叔詹厚礼相待,送他归国。
《国语》和《吕氏春秋》都这么记载,而且很详细。
这两本书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且成书时间远远早于《史记》;特别是《国语》,一般认为成书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比《史记》更接近那段历史。
本着‘好人一生平安’的原则,我个人认为,叔詹没有自杀;晋文公是一代明君,手下人才济济,不可能冒着‘杀害贤臣’的恶名,以报私怨。
结局呢,很可能是这样的:由于叔詹年纪较大,回到郑国后,从此退居二线,历史中也就没了他的身影。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