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还记得‘退避三舍’的故事吗?
公元前637年,重耳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以‘九献’之礼热情款待。席间,楚成王非要索求回报,这也是人之常情。
重耳当时一穷二白,却也并不吝啬,被迫之下,许诺了一个空头支票:有朝一日,如果双方在战场上相见,一定‘退避三舍’,以报答今日大恩;如果还得不到谅解,只能拿起鞭子,与君王决战疆场了。
三舍,就是九十里的距离。
这件事,令尹子玉是知道的。当时他就在旁边,对重耳后面的话非常恼火。说实在的,对于重耳的这种魄力,内心也有点儿忌惮,担心有朝一日真的相遇战场,胜负难料。
都寄人篱下了,口气还那么牛,太可恶。他真的担心重耳会成为楚国祸患,暗中劝说楚成王,杀掉重耳,免除后患;或者扣留狐偃等人,剪除重耳的羽翼。
这种小伎俩,可以看出,子玉没有胸襟,缺乏魄力,难免让楚成王小瞧了。
作为国君,楚成王自有君王的气度,不想留下杀害贤良的恶名,所以没有接受子玉的建议。
这就好比后来的曹操与刘备,俩人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刘备固然落魄,曹操依然认为,眼前之人是英雄,是对手,是劲敌,但是,曹操并没有杀了刘备,更没有肆意羞辱。宁可保留一个强大的敌手,绝不做一个可耻的小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相惜!
子玉,比关羽、张飞都不如。
此时,他已经被先轸的‘卑鄙手段’彻底激怒,撤去对宋国的包围,率军杀奔晋营,要决一死战。
晋国的士卒早已磨刀霍霍,就等着楚军的到来。
不过,晋文公并没有忘记昔日的承诺。虽然是战场,楚成王的恩情不能忘,诺言不能忘,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作为天下知名人物,都不愿意背负这个千古骂名。
楚国摆好阵势之后,晋文公与众臣商议,决定撤军。
这是个很危险的举动。两军对垒,大战在即,撤退就意味着放弃,放弃则导致军心涣散,气势衰落;如果对方趁机追杀,搞不好就是全军溃败。
撤退命令,让广大士兵很不理解。晋文公是一国之君,子玉只不过是一个臣子,以晋国国君躲避楚国臣子,这是国耻;而且楚军长期在外作战,已经疲劳不堪,为什么要撤退?
宁可光荣战死,绝不忍辱偷生。战士,永远是国家最奋不顾身的人,是国家的骄傲。
当时,有个人再三强调,不能撤,不能撤,一定要战,此战必胜。这是谁呢,如此积极?原来,这个人来自楚国,比晋国本土人都积极,他就是昔日楚国令尹子元的儿子——王孙启。
令尹子元勾引桃花夫人失败(回头再谈),被众将所杀,他的儿子王孙启受到牵连。楚成王年轻,不能正确审理,王孙启不得不逃亡到晋国避难,成为‘楚才晋用’的典范之一。
这次,他也参与了对抗楚国的军事谋划,认为楚军只有子玉一个人想作战,其余众将和诸侯,甚至若敖氏都不愿意作战。所以,他认为晋国必胜,楚国必败,如此良机,为什么要撤退呢?(《国语》)
晋国的众将士,被王孙启忽悠的热情高涨,集体请战。
这时,狐偃站出来解释:“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王的恩惠,我们国君也到不了这里。撤退九十里躲避他们,就是为了报答楚王当年的恩惠,不是惧怕成得臣(子玉)。如果背弃恩惠,言而无信,这是我们的不对。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还要求什么呢?如果他们不回去,以臣下进犯国君,他们就无礼了。”
几句话,终于平息了晋国将士的激情。于是,晋军撤退三舍之地(九十里),在城濮安营扎寨,等候楚军,这就是著名的‘退避三舍’。
城濮,卫国地盘,确切位置,历来说法不一。有些资料认为位于现在的山东鄄城西南,有些资料认为在河南陈留。从地图上观看,曹都定陶到鄄城,约九十里地;而定陶到开封的陈留镇约400里地,差距实在太大。根据《春秋列国地理图志》,位于山东鄄城西南临濮乡。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