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平一样,战争,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为了和平,必须战争;通过战争,才能赢得和平。
而战场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一个人——元帅。不过,在春秋以前,是没有元帅这个职务的,带兵打仗,一般是国君亲自出马,军权,不能轻易交给别人。
此时,楚国的最高长官是令尹成得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成得臣,字子玉,芈姓,前面略有介绍。楚国先君熊仪死后,谥号‘若敖’,他的后代称为若敖氏,内部又分为斗氏和成氏。
斗氏一族的代表,就是前任令尹斗子文,一代贤相,把楚国带入更加强大;成氏一族的佼佼者,就是这位成得臣(字子玉),现任令尹,年轻有为。
‘泓之战’中,宋国大败,宋襄公伤重而亡。由于陈国支持宋国,公元前637年秋,成得臣率军伐陈,占领了焦(今安徽亳州)、夷(今安徽亳州城父镇)两地,并且在顿国(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故城)筑城后返回。
夷地,也就是后来的城父,成为吴、楚争夺对象,常年战乱不休。
当时,楚国的令尹是斗子文,他认为成得臣有大功,已经可以独立带兵,必须奖赏;同时自己的年纪大了,该告老还乡,便推荐成得臣,做了楚国的令尹。
对楚国来说,攻打陈国,就跟老鹰抓小鸡一样,陈国根本不敢赢。
斗子文的‘让贤’之举,大夫蒍吕臣心中不以为然,这点儿功劳,就担当国家令尹,谁能信服?他亲自问令尹子文:“您这么做,打算把国家怎么办?”
这位蒍吕臣,也是楚国贵族,很多人不认识他,但他有个很著名的孙子——孙叔敖。当然,他的儿子也不一般。
子文也知道,子玉有缺点。但是,此人确实有能力,争强好胜,上进心强,是个人才,有培养潜力。有了功劳,如果没有赏赐,还让他居于人下,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一个理由,子文没有说出口:斗氏与成氏,都是一家人,推荐他,对整个若敖氏家族有利。
子文说道:“我是以此来‘靖国’(安定国家)。有了大功而不让他居高位,这样能让国家安定的人有几个?”
话说到这个地步,蒍吕臣只好保持沉默。为了预防国内叛乱,必须安定人心,奖励有功,这也是治国之道;但子玉血气方刚,对外带兵作战,恐怕要吃大亏。
前文说过,公元前635年秋,秦、晋联合讨伐楚国的附属鄀国。其实,晋国只是虚张声势,真正的主谋,是秦国。
开始,楚国并没当回事,以为只是边境冲突,所以令尹子玉也没太重视。他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派大臣斗克(若敖氏)和屈御寇(屈氏家族),率领申县、息县的军队,前去戍守鄀国的商密(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
他们把军队驻扎在析地(今河南省西峡县,也称白羽),作为商密的援军。秦军并没有直奔商密,而是绕过析地,同时捆绑着自己士兵假装俘虏,黄昏时分逼近城下,包围商密。
到了深夜,秦军燃起篝火,掘地为坑,歃血为盟,最后把盟书放进去,假装与斗克、屈御寇盟誓的样子。
商密人一看,以为被楚国人出卖了,感到害怕,慌乱中互相奔走相告:“秦军已经占领了析地,我们被楚国人出卖了!”消息迅速传遍全城。
秦与楚联合,根本没法抵抗,商密人主动投降了秦军。
这是一次经典的反间计,非常成功,不过规模较小,并没有造成很大的轰动效应。
随后,秦军回师袭击楚军,斗克和屈御寇疏于防范,导致楚军大败,这两位也成了俘虏。直到八年以后,秦、楚和好,放归斗克,促成了秦、楚的联合,也算有功之臣。楚庄王时期,由于不被重用,斗克曾劫持楚庄王,差点改变历史大趋势,后来被杀。
再说令尹子玉,听说鄀国投降,楚军失利,大吃一惊,赶忙率领大军前去救援。但秦军取胜之后,无心恋战,押着斗克和屈御寇,满载战利品急匆匆回国了。
子玉不甘心吃亏,奋力追赶秦军,希望能挽回败局,却没有追上。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