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齐桓公去世后,中原没有谁能让诸侯信服,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各小国家成了一片散沙;宋襄公曾想会合诸侯,终因实力有限,败于泓水,伤重而亡。
当时楚国实力强大,小国纷纷臣服,最早的就是郑国。
郑国位于中原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初齐桓公为了得到郑国,多次与楚国对峙。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对楚国的实力,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打击。
自从齐桓公去世,郑国没有了依靠,只好乖乖的向楚国低头。没办法,小国寡民,生存不易。就像今天中东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一样,被人欺负的惨不忍睹。
郑国近处有个滑国(今河南偃师市附近),是个姬姓小国,平时依附郑国。估计滑君看不惯郑国对楚国低三下四的态度,或者有其它的利益,所以背叛郑国,转而依附卫国。
公元前640年夏,郑国军队讨伐滑国。若论军事实力,郑国打不过齐、楚,收拾滑国还是很轻松的。滑国弱小,反应敏捷,好汉不吃眼前亏,立刻表示臣服,且送上礼物,郑国随后撤军。
但是,郑国军队前脚离开,滑国后脚照样依附卫国。
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纯粹小人作风,给郑国造成很大麻烦。当然,对于郑国来说,早期夹在齐楚之间,后来夹在晋楚之间,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比滑国还过分,差点被灭掉。
郑文公非常愤怒。公元前636年,派公子士洩、堵俞弥带兵再次进攻滑国。
滑国依然打不过,卫国又忙于对付邢国,也无暇救援。滑国虽然狼狈,毕竟是姬姓封国,通过其他渠道,竟然请动周襄王,派使者调停。
周襄王派大臣伯服、游孙伯,到郑国为滑国求情,希望看在王室、看在大家都是一脉相承的份上,和平共处。
此时天下纷争,周襄王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却军事实力有限,只有一个虚挂的头衔。各路诸侯根本不把王室放在眼里,甚至最讲究礼仪的鲁国,许多年都不去朝贡,害的周桓王在公元前697年,不得不亲自张嘴要车马。
看到周襄王的使者,郑文公气就不打一处来。
起因,还要回到他的父亲郑厉公身上。当初王子颓之乱,周惠王被迫躲避到郑国,郑厉公与虢公携手平定叛乱,护送周惠王归国。
这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为了表示感谢,周惠王分别巡视虢国和郑国。天子亲自莅临,相当于国家元首到地方视察,给足地方领导面子,必须热情款待。
或许喝酒一时兴起,周惠王赐给虢公饮酒的礼器,酒爵;而后来赐给郑厉公的,则是一面铜镜(鉴)。
铜镜是妇人化妆所用,按礼不应该赏赐大臣。
这世界,要保证绝对公平,实在太难。周惠王和郑厉公都死去多年,因为那点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郑文公还在耿耿于怀,真有点小题大做。
卫国和郑国,都是姬姓,都是王室亲戚,地位平等。现在,周襄王派使者替卫、滑说情,分明偏袒卫国。
郑国为王室付出那么多,凭什么总受到不公的待遇?
旧恨新怨,一起涌上心头,郑文公一怒之下,竟然派人拘捕了周襄王的使者。这可是犯上作乱大不敬,公然与周王对抗,即使如当初的霸主齐桓公,对周王也礼敬有加,不敢有丝毫过分之举。
数一数,整个春秋时期,胆敢拘捕天使的,除了郑文公,就是后来的齐懿公。
没有了霸主的支持,一个小小的郑国,竟敢拘捕天子使者,对周襄王来说,可谓颜面尽失。
他十分恼怒,这是对王权的蔑视与侮辱,不可纵容。
话说回来,一切的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天王怎么了?你没有本事,没有实力,没有强大的军队,我就敢蔑视你,就敢侮辱你,就像蔑视‘联合国’一样,其狂妄程度让世界人民目瞪口呆。
道理很简单,古今都一样。
王室军事实力有限,霸主齐桓公早已不在,周襄王又不甘心忍气吞声,愤怒之中,竟然想到了利用北狄。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