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找到‘三巨头’之一的邳郑,问道:“三公子的党羽,要杀死奚齐,你打算怎么办?”
邳郑也是太子申生的支持者,早已对骊姬一党深恶痛绝,压抑了许多年。现在晋献公去世,再没有什么顾忌,他知道朝政由荀息掌管,于是反问道:“荀息怎么说?”
里克回答:“荀息将要为奚齐而死。”
邳郑说道:“你努力吧!两个国士策划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我将全力以赴帮助你。你先带着申生手下的七位大夫等我,我将让狄人行动起来,联络秦国动摇奚齐的势力。而且拥立差的国君,我们将获得丰厚的报酬,人望好的不让他回国,晋国还能是谁的天下?”
这几句话,听起来完全变了味儿。把一次为国为民而发动的政变,变成了满足个人私欲的叛乱,思想上明显落了下乘。邳郑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应该好好接受教育。
里克听了邳郑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好像自己这么做,纯是为了当官发财谋私利一般,完全违背了内心的初衷。之所以谋划废掉奚齐,只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能有一个贤明的国君,为了让晋国更加强大。
他马上批驳邳郑:“这话不对。首先,骊姬迷乱国君,欺骗国人,诬陷群公子,害死太子申生,我们铲除她,是为了安定民心,消除忧患;其次,义是利的基础,我们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公义;如果杀死奚齐是为了谋取好处,那是贪利背义,只能国乱身危,还要被诸侯记载史册,遗臭万年。否则都是先君的儿子,奚齐又有什么罪过?”
里克的内心,并非为了谋取私利,完全就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正义。否则让骊姬一党专政,如优施、‘二五’那样的蠢材,晋国岂不乱套?百姓岂不遭殃?
同一件事,不同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出人品的差异。听了里克的正义言辞,邳郑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拜谢里克,诚恳接受了他的意见。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里克,注定在春秋时期,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他们的谋划,存在一个重大漏洞——没有提前确定好继承人。
或许,很多人认为,这并不是关键,因为那个位置有巨大吸引力,给谁谁不要?不过,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里克的预料,这个漏洞是致命的。
其实,在里克等人的心中,早已有了最适合的人选,就是重耳。他贤能英明,深得民心,而且手下人才济济,必须由他来掌权,才能率领晋国,称霸中原。
里克相信,重耳一定会接受这份大礼。会吗?事实告诉我们,主观臆断,不可靠。
公元前651年10月,里克派人在居丧的茅屋里,刺杀奚齐。此时的奚齐,刚刚十六岁,青春昭华,只因生在君候之家,卷入权力之争,转眼成为牺牲品。
虽然他没有改元,没有正式即位,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但他是合法的继任者。奚齐,成为春秋时期第十三位被弑的国君。
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不知骊姬是什么滋味?恐怕她的心,都碎了,造孽啊!
晋国,原本可以在申生的率领下更上一层楼,以他的仁慈,绝不会为难骊姬母子。骊姬,可以安稳当她的太后;奚齐,也可以开心地当他的公子,母子过着富足快乐的生活。然而,骊姬不甘心,非要去挣、去抢、去夺,结果造成如此悲剧,害人害己,最后一无所有。
多年的努力谋划,现在,一朝成空,还丧失了儿子。骊姬心头滴血,欲哭无泪,自己错了吗?错了吗??错了吗???
刺杀新任国君,罪可灭族。谁是幕后真凶?不用查都能知道,荀息心里明镜一样。但他没有四处捉拿凶手,没有在朝堂掀起新一轮杀戮,而是准备自杀,以死来谢罪。
作为托孤大臣,没有保护好太子,没有完成国君的遗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内心痛苦,无颜见晋献公于地下,只能兑现自己的诺言,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忠贞’。
有人劝他(估计是骊姬指使):不如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为晋君。
荀息也实在,不仔细考虑形势,真的立卓子为君。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