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对神很真诚,曹刿则反驳道:“这只是小信用,不是大信用,无法感动神明,神也不会降福。”
直接点明神不会保佑,这是那个时代的大忌。
鲁庄公并不生气,说道:“国内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必定合情合理,尽力去办。”
这句话,终于说到点子上。普天之下,谁最重要?老百姓最重要。没有老百姓,你就成了孤家寡人,成了光杆司令,就是一个有鼻子有眼能吃饭会说话的人。
只要你心中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中也一定装着你。
听了这话,曹刿终于认可了鲁庄公,说道:“这是为百姓尽力的表现,凭此可以作战。战场打起来,请让我跟着您去助一臂之力。”
眼看曹刿并非常人,鲁庄公欣然同意。
齐国的军事实力很强大,但鲁国也弱不了多少,这次伐鲁,没有管仲的记载,也许他根本没有来。战争,除了军事实力强大,最重要的是正义,否则难以长久。
管仲认为,这次战争缺乏道义,不义之战,难保必胜。或许,给国君点儿教训,并非坏事。
公元前684年正月,齐鲁两军在长勺(山东省莱芜县苗山镇)摆开阵势,离上次的乾时之战不过半年。
齐军尚沉浸在乾(干)时之战的胜利之中,他们心中充满傲气,认为鲁军实力有限,不堪一击;鲁军则回忆着上次失败的耻辱,双眼充满怒火。一傲一怒,两相对比,已经胜败立判。
最糟糕的是,乾时之战,齐军是主场,鲁军是侵略者,战士为保卫家园而战,是正义的一方;如今,鲁军是主场,齐军是侵略者,鲁军为保卫家园而战,必将以死拼杀。
双方的角色,完全调换。
曹刿与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鲁庄公想先发制人,准备命令军士击鼓进攻,但是被曹刿阻止了。
齐军气势汹汹,战鼓声回荡在整个战场。他们迅速发起第一波冲锋;但是鲁军纹丝不动,只以弓箭射住阵脚;眼看占不到便宜,齐军不得不撤回去。
过了片刻,齐军第二通鼓声响起,又发起第二波冲锋;这次喊杀震天,勇猛冲向鲁军阵营。
曹刿劝鲁庄公不要击鼓出击,继续等待。
齐军虽然勇猛,鲁军没有人出门迎战,却也无法冲动鲁军大营。眼看鲁军毫无动静,也不出来厮杀,齐军无趣,只好再次退回阵地。这是作战吗?排演节目呢。
两次冲锋,鲁军纹丝不动。休整片刻,齐军第三通鼓声响起,将士挥动旗帜武器,发动了第三次冲锋。
此时,他们的士气,已经不如前两次那样高涨了。
鲁军阵地依然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反应。齐军十分纳闷,这不像打仗啊!难道鲁军被吓傻了?
正当他们找不到目标,准备回撤的时候,曹刿终于允许击鼓了。
原本寂静的战场,突然间,回响起鲁军震耳欲聋的战鼓声。不敲鼓冲锋,好像害怕齐军似的,战士们憋了一肚子怒火,如出笼的猛虎,向齐军压了过去,第一次冲锋,瞬间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鲁庄公很诧异,自己的将士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勇猛?还没感到厮杀的震撼呢,转眼就胜利了。这惊喜,太突然,太刺激,兴奋之余,他立刻下令:追击。
曹刿又阻止了,自己跳下战车仔细查看一番,然后又登上车前横木,向远处眺望片刻,确定齐军溃败之后,这才同意追击。
他的一举一动,让鲁庄公很奇怪,过后询问原因。
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们三通鼓后,士气已经衰落了,我们正士气高涨,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个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查看他们车辙混乱,旗帜倾倒,所以才敢追击。”
成语‘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和‘辙乱旗靡’,都出自这里。
这段对话,可说是早期的一篇战争理论,被后世许多战争高手点赞。战争,靠什么?靠大众的支持,靠战士的勇气,靠细心的预防,靠各种谋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正义,邪不压正,千古真理。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