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没有忍气吞声,当时把文姜骂了,很解气,很畅快,但是,后果很严重。
文姜羞愧无地,满眼泪水跑到齐襄公那里,一顿哭诉,当然还添油加醋一番。据《春秋公羊传》记载,文姜来了这么一句:鲁桓公说,姬同不是他的孩子,是你的孩子。
鲁桓公是否说过此话?家务事难断。但文姜隐含的意思,就是希望哥哥齐襄公替她做主,想办法除掉自己的丈夫,否则回国后,自己的下场将很悲惨。
这话,太狠毒了,主张谋害亲夫。
齐襄公一听,不内省自己的丑行,反而勃然大怒。
如果放鲁桓公回国,妹妹文姜就彻底完了;至于自己的丑行,早晚都要败露。顾不得什么国际影响,一不做,二不休,本着坏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原则,只有让他永远消失,才能解救妹妹的危难。
再说鲁桓公,郁闷之极,再也没心情游玩了,立刻就要驾车回国。愚昧、龌龊、肮脏、禽兽……这是齐国的国君吗?这是自己的夫人吗?太可恶了!
但是,想回国,身不由己。
从来的那一刻,不听申繻忠言,就是错误。齐襄公已经摆下宴席,虽然不如后来的‘鸿门宴’惊险刺激,也是布下天罗地网,让他插翅难飞。
当然,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丑事就不提了,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给你送行,吃好喝好,准备上路。
鲁桓公当着大舅哥的面,怒火不能发泄出来,还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还要强颜欢笑。心里越想越郁闷,越想越憋屈,于是,借酒浇愁,一杯一杯又一杯,喝的酩酊大醉,烂软如泥。
喝吧,喝吧!酒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喝醉了,却能忘掉一切忧愁,所以也称‘忘情水’。
公元前694年4月,齐襄公安排齐国的力士彭生,把鲁桓公送到车上。
按照事先安排,趁着鲁桓公醉的不省人事,彭生双臂突然用力,把他拦腰折断。虽然处于昏迷状态,鲁桓公依然疼的大吼一声,就这样醉梦中一命呜呼,枉死齐国。
杀害国君,是要付出代价的。
现在各位明白,为什么郑国的太子忽不愿意娶文姜了吧!她确实很美,美则美矣,品行不端,就成蛇蝎,招惹了这类女子,后患无穷,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说,有人把美女当宝,有人把丑妻当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据说,黄帝的妻子嫫母、齐宣王的妻子钟离春(无盐)、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都很丑,但她们都是宝贝。
《春秋》没有明确记载事件的起因、过程,只记载一句:公薨于齐。
孔夫子削减《春秋》,有些方面,很是隐晦。鲁国毕竟是父母之邦,这种耻辱,难以启齿,能省略就省略,能隐藏就隐藏,‘家丑不可外扬’,国丑更要隐晦。
鲁桓公的死,很冤枉,用现在的法律观点,就是奸夫**,害死亲夫,《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原型。那绝对罪大恶极、罪无可赦,在古代甚至要酷刑惩罚。
但是,酷刑是恐吓老百姓的,对于上层贵族,那就是摆设。齐襄公和文姜,双双逍遥法外。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鲁桓公的死,或者就是苍天的报应。其实,他本人并不坏,不过,十七年前,他允许羽父(公子翚)暗杀了哥哥鲁隐公,谋取鲁国政权,十七年后,他死的也很冤。
作为一国之君,为国作战而死,那是勇敢;鞠躬尽瘁而死,那是贤明;但鲁桓公两者都不是,陪夫人回趟娘家,不仅被戴了绿帽子,还把命丟了,通观历史,他是死的最丢人的国君。
本人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齐襄公也快乐不了几年。不作死,不会死,他要为自己荒唐的所作所为,付出生命的代价。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