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是诚心诚意,希望赶快达成交易,鲁隐公也不客气,真就派人去管理祊邑。
但是,鲁国口头答应,心里还不太满意。
为什么?因为许田面积大,祊邑面积小,谁愿意做亏本的买卖,祖宗留下的土地,即使交换,也不能吃亏。于是,双方谈谈停停,鲁国敞亮接收了郑国的祊邑,却一直没有履行合约,有点儿不讲究,完全一个老赖形象。
郑国并不着急。鲁国既然接收祊邑,这笔交易基本达成,剩下的细节问题,都不算什么,就差一个机遇了。
祊邑的交换,再次给王权的象征沉重一击。鲁国、郑国,这两个跟王室最亲近的姬姓国家,都敢如此蔑视王权,其它国家谁还把王室放在眼里?
许多人对此非常不满,其中有两个人最强烈:一个当然就是周桓王了;另一个,就是后来的孔夫子。
祊邑和许田的交换,一直拖了将近五年,双方还没有谈妥,鲁国内部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712年,由于奸臣公子翚(huī)的挑唆,鲁隐公被弑杀。
第二年,鲁桓公继位,为了能安定内外,他请求与郑国继续和平友好。对于鲁隐公的死,郑庄公很惋惜,却也无可奈何。既然鲁桓公即位,还来表达和平友好,郑庄公顺势请求祭祀周公,完成土地交换;同时,郑国又添加一些玉璧作为补偿。
鲁桓公刚即位,希望内外安稳,也盼着与郑国友好,所以很快达成协议。为了庆祝土地交换圆满成功,同时表示友好,两国还举行了一次聚会,喝顿酒,发个誓。
誓辞很毒:“如果谁违背盟约,就不能享有国家。”
私自交换天王赐给的土地,这比偷割麦子、水稻可恶多了,性质非常恶劣,是明目张胆挑衅王权。以后大家都这么干,王室威严何在?但是,军事实力有限,周桓王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没有大动干戈。
这次土地交换,周王形同虚设,交换前没人向他请示,成交后没人向他报告,他成了诸侯眼中的空气。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见鬼去吧,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郑、鲁竟然拿先王赐给的土地做交易,太过分了。
周桓王本来就看不惯郑寤生(郑庄公),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剥夺他的实权。现在闹到这个地步,周桓王毫不犹豫,正式任命虢公忌父为王朝右卿士,把政事全权交给他处理,给郑庄公保留了一个左卿士的虚名。
紧接着,他又想到一个惩罚郑庄公的做法。
当初,秦襄公辛辛苦苦护送周平王东迁,分别的时候,周平王开了一张巨额空头支票,把镐京以西的土地,全部赐给了秦国,秦襄公高高兴兴走了。到如今,秦国已经越来越强大。
周桓王效仿爷爷,也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首先,他把郑国的邬、刘、蒍、邗四个地方的田地收归王室;接着,把洛邑附近苏国的十二个地方,或者说几乎整个苏国,都赐给郑国。
你不是交换许田嘛,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现在就跟你交换。我只要你四座城池,赐给你十二个,三倍奉还。看看,很敞亮吧,有本事自己夺过去。
先说说苏国,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有个狐狸幻化的美女叫妲己,有苏氏。她的父亲叫苏护,苏护的后代有个叫苏忿生的,正直贤明,在周成王时期,辅佐有功。后来封给他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十二个地方,以温邑(今河南焦作温县)为国都,建立早期的苏国。
苏国面积很大,主要作为洛邑的外围屏障,抵抗戎狄。
平王东迁后,苏国和东周成了邻居,邻居之间,难免有摩擦,偶尔闹点小矛盾,双方面和心不和;而郑庄公呢,内心很贪图苏国的土地,但苏国也不是好惹的,所以,郑庄公只能眼馋,不敢开战。
周桓王自己没能力占有苏国,于是当个好人,做件好事,将其转赐给郑国,可以说一箭双雕:王室得到实惠,你们再拼个两败俱伤,然后慢慢各个击破。
现在,苏国被赐给郑国,但郑庄公岂敢去收地。那是人家祖上流传下来的,能轻易放弃吗?真要抢夺,人家会拼命的。
春秋风云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