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军大乱,乱军互相攻杀踩踏。有些乱军甚至攻击董卓。董卓大急,吕布命高顺张辽二将断后,自己在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护着董卓逃走。弓矢仍旧不断抛下,便是董卓有亲军保护,亦被射中的臂膀。
乱军中的李儒没有跟上董卓,被乱军逼着爬上藤条。而高顺张辽二人被乱军堵住,欲出不得。吴昱见状,忙击鼓进军,全军出击。这不像一场战斗,更像一场屠杀。无奈的张辽高顺领着殿后的部队投降,而西凉兵马在折损大半后终于冲出山谷,奔向轩辕关。
郭靖见董军大败,忙令华雄胡车放过前面的逃兵,从后面掩杀。胡车见董卓正在军中,急得怒吼咆哮,不要命的追击。华雄亦跟了上去,直追到轩辕关外。若非张绣出关接应,董卓小命不保。郭靖见此,只得打扫战场,押着俘虏退兵。
这是一场大捷,是吴昱利用董卓急于复仇的心理,以自己为诱饵而获得的一场胜利。此战董卓死伤近万人,三千余人做了俘虏,中级军官张辽、高顺、樊稠皆降,吴昱在降兵中还发现了位历史名人少年郝昭,便是谋士李儒也成了俘虏。
此战大胜,吴昱自是欣喜万分。命人到阳城送信,斥责李旻的擅自出兵,信上最后说了句:“君好自为之!”
吴昱带领部队进驻密县,与阳城中牟遥相呼应,但重点还是放在颖川方向。到了密县,吴昱大摆筵席,犒赏众将士。
随后便将三千降兵好生安置,又招降张辽郝昭和樊稠等人,至于高顺,本来不愿投降,吴昱让张辽郝昭劝说,自己又亲自劝说,终于放下愚忠,发誓追随吴昱,吴昱自是大喜。忙命高顺为校尉。张辽、樊稠为司马,郝昭为军侯,率领三千降兵。高顺等人感激吴昱的信任,发誓誓死效忠。
至于李儒这位中年儒生,吴昱只是和他分析了如今的形势,吴昱断言董卓虽强必败,不久必死于世家的阴谋之中,而李儒亦感受到董卓的变化,对自己的建议也是听得越来越少。细细盘算了未来的趋势,以及吴昱对于寒门士子的态度,还有现在自身的情形。李儒知道自己降了还好,如果不降,肯定会被拿来祭旗。权衡利弊,出身西凉寒门的李儒,也只好投降效忠。
一战而得四员良将和一位智囊,再加上新来投的麹义、陈到、李通和徐庶,假以时日,自己绝对不会输给别人。吴昱庆幸自己到了豫州,或许这豫州就是自己的福地。
历史上高顺、麹义和陈到都是有名的练兵良将,其手下陷阵营、先登营和白毦军皆是精兵。吴昱打算用其所长,让他们自主训练精兵。
至于李儒,通过接触,吴昱发现他偏向于战略策划,而枣祗特长在政治民生,梁明擅长战术指导,徐庶文武双全,更适合独任一方,史进宋徙二人皆为事务型人才。
如今的吴昱已经有一万五千余众,其中有很多西凉降兵,皆是惯征善战之士。
董卓新败,退回洛阳之后便坚守不出,派出韩融为首的使节团劝说袁绍袁术退兵和解,袁绍袁术二人均不同意。此时袁绍得知吴昱在嵩山大胜董卓,众诸侯皆有战意。曹操适时的为联军策划,做出了由河内王匡压迫董卓;南阳袁术向西占领析县,攻打武关,威胁长安;吴昱领豫州进攻轩辕关;酸枣诸军合力攻去荥阳占领敖仓,以示天下形势,必可一战而定。
吴昱得知曹操的谋划,当即与徐庶、梁明和李儒商议,徐庶梁明皆然,唯有李儒哂笑不已,忙向其求教,多次询问后,李儒无奈,方才道:“曹孟德之谋划看似周全,但是他未免太小看董卓了。董卓此人征战半生,勇武非凡,又粗中有细,颇有计谋。酸枣之败,是因为主公你和郑泰联合,在军中安插内应,而董卓新到大军不明情况。至于嵩山之败,乃是主公把握住了董卓的心理,不惜犯险以自己为饵,又故意激怒董卓,这才让董卓轻军冒进,中了埋伏。两次大败虽然损失惨重,但对于掌控国家军队的董卓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再者,董卓军队久经战阵,所辖皆为精兵,指挥统一。而盟军多为新兵,各诸侯将领多不知兵,又不能相互统属,貌似形合实则神离,若是曹孟德统领诸军进攻荥阳,我料其必败。至于主公……”
大汉之风虎云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