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延寿随即和方韩一阵相谈,最后方韩满意的走了出来,见到在院子里整理鱼干的窦少君,上前问了问。
“你可是河北观津人?”
窦少君不知所措的看着这位县令,不知他为何突然问自己。
“傻愣着干啥,问你话呢,前两天不是挺会说的,今天怎么楞着了?”
“呃……方县令莫怪,小子离家太久,一时没反应过来,”窦少君赶紧回答,随后又疑惑的问道,“我好像是河边观津人氏,不知方县令为何问此事?”
“那你家中是否还有兄姐二人?”
窦少君仔细回忆了一番,随后点了点头。
之后方韩又仔细的问了问窦少君的经历,弄得窦少君一头雾水,之前办理户籍的时候都没这么仔细,怎么今天突然想起了呢?
窦少君也不知道方县令是怎么了,焦延寿到底和他聊了些什么,反正县令问了他之后,没呆多久就离开了。
随后的时间都是各种祭祀活动,今年遭了大灾,乡亲们对这种祈求平安的祭祀活动格外注重……
翌日天刚蒙蒙亮,窦少君打开房门,就见到门外的几人,牛三马四和另外几家的孩子,这些人现在是窦少君鱼干工坊捕鱼大队的主力。
昨天晚食过后,他们几人就在河边下好了地笼,今天一大早,窦少君又得带这几人去收鱼,之后收鱼的事情就全部交给他们了,
他打算趁这两天还没有收粮,赶快将他的鱼干工坊盖起来,毕竟只是搭建一个能够遮雨储存的屋子,和一个足够大的晒坝,其实就是一大块空地,上面搭建一些简陋的架子。
为了方便,窦少君决定就在赵老三的屋子前面,搭建鱼干坊,修建鱼干工坊的人,全靠昨天入伙的那七家,不过窦少君还是把帐算清楚了的,这几天该给多少工钱,他一分都没有少给,所以他那好不容易鼓起来的荷包又瘪了。
这个工坊建起来之后,他们的分工就更明确了,牛三马四带着几个孩子负责捕鱼,其实按照汉朝的年龄应该说几个快要成年的孩子,赵家负责宰杀和处理鲜鱼,马氏和孙氏负责晒鱼干,王家和两个李家暂时是修建工坊的主力,窦少君现在也用不上这么多人。
销售这一块完全交给牛牧了,现在这么一点鱼干,那个鱼肆完完全全有能力吃下,所以牛牧每天也只是运输,虽然单边就有近三十里路,但对牛牧来说,这都不算啥,他每天拉着一板车的鱼干进城,隔两天又拖着一板车的菽,也就是黄豆回来。
这也是窦少君消耗钱财的一大去路,之前他在城里买了些小鸡回来,可现在这个环境,没又饲料也没有剩饭,他一个人也没有时间出去割草来喂,只好想法子买些便宜的东西来喂。
黄豆这种东西产量大,而且不能常吃,因为吃多了,身体消化不了,也就是屁多,所以豆子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喂牲畜的。
一石黄豆也才三十来钱,连那些粮食的一半都没有,而且窦少君还能用黄豆来赚钱,那些没用的豆渣就是完美的饲料。
……
……
“少君,你要这个石磨作甚用呀?”
“当然石磨粉咯,过几天你就知道了。”
王大叔不仅会木匠的活,这石匠的活他也会一些,这石磨就是窦少君拜托他制作的。
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石磨,只是还比较粗糙,研磨的东西也不够精细,据说这东西是鲁班发明的,只是流传不广,恰巧焦延寿院子前面就有一个大石磨,曾经也用来磨过麦。
不过村里人都舍不得浪费粮食,都在自家用石臼舂米,这样麸皮和面粉就整个黏到一块了,很难分离,至于味道嘛,还是要比麦饭好吃不少。
窦少君以前没得选,现在他想要吃得好一点了,比较手里有了一点点钱财。
村里的石磨太大了,而且磨齿也只是凹凸不平的坑洼,所以他就请教了焦延寿,找到了王大叔帮忙做一个稍微小一点的石磨,并且他要求将磨齿改成后世常见的八区斜线纹磨齿。
这种磨齿因为疏密得当、排列有序,磨出来的粉比市面上卖的要细腻许多,而且磨面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强汉富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