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管家依旧跟着两兄弟,俩兄弟对张家大院自然是熟悉的,但管家虽然名为下人,但张宁一早就告诉他们兄弟俩,要对李管家尊敬。
李管家当初是张公则身边的书童,一直跟在张公则身边,值得信任的老人了。张宁能力没有张公则强,所以李管家也就一直留着帮忙。但也持续不了几年,毕竟身体受不了,而且也要逐渐放权给“年轻人“,这里的年轻人自然是张宁的书童。
张大公子也有一位书童,叫张鼎,是一个孤儿,捡到时才几个月大,就在张府门口。当时正好张大公子快要出生了,就决定让这孩子当做张大公子书童,给予姓名。
至于张二公子的书童,张宁是选好了的,可惜现在还是一鼻涕小孩。张二公子再怎么也是一个成人的灵魂,自然是不会同意的。只能说十岁才让他陪着一起。当然,今后有没有可能完全是看运气了。
言归正传。李管家心里也是难受,知道这次老爷叫两位公子是为了什么,但怎么也是陪伴了十二年的人了。
到了书房,李管家先敲了门:“老爷,两位公子来了。”张宁也没什么动静,过了好大一会儿才传出声音:“李管家你去夫人那里看看采买的东西够不够,妇人家不了解这些。记得叫上张鼎。这小子,主子都逃学了还在学堂里面呆着。”“是”应了一声,李管家便退去了。
兄弟二人也不敢说话。“你们俩进来吧。”
两人这才进去,顿时发现父亲眼睛红得很。张二公子也不敢再皮了。静静等着张宁说话。
谁知道这一句直接把张大公子惊了,张二公子感觉有点口干舌燥的。“俊儿啊,你去皇都那边我是不担心的。但白头镇毕竟是个镇,比不得皇都那里那么繁华。当初我再郡城学府学习时,便去了一次一个地方。”说到这里,张宁面色一紧,同时带着点回味。随后继续道:“那地方嘛,便是青楼,你去一两次体验即可,不准常去。”
说完这句,张宁就让两兄弟回去了。
张大公子当然是明白什么意思的,所以才会觉得惊讶,哪有老子希望孩子去青楼的。可惜,这种事情可能只有在他经历后才会懂那种渴望众生快乐的“圣人”状态。分享是个好习惯嘛。
张宁敢当着张二公子的面说青楼自然是认为这种地方他是不懂的,不存在什么影响。以后到懂了的时候更没影响了。
可惜,张二公子懂,并且深深的渴望着。仅仅是见识一番,毕竟还小。
这也提醒了张二公子,皇都那边肯定还有其他许多好玩的东西。所以,他做了个“艰难”的决定。
三天后。
张府一群人站在大门口为张大公子送行,除了两位照顾起居的侍女和书童张鼎之外,还有五十名护卫。并且还有郡守派百人队来护送的,张宁虽然觉得有点不对,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是去皇都,当初他在郡城内读学府都有几十人呢。
骆玲萍哭得稀里哗啦的,至少四年时间。期间是回不来的,卫国讲究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四季度三季度学习,一个季度周游四方。四年合起来就是四季度,一年时间,一年想要逛满整个卫国,完全是痴人说梦。
能不能回家中是要看运气的,每人游历地方不同。
当然,这是张宁在郡府中学习的经历,每个郡的游历角度都不同。但,每个郡里学府的人都必须要游历的。
张宁静静看着没有多说什么。不过又想到那臭小子一个时辰前说什么遇到读书的问题了,让他去请教先生,居然说自己动脑得到的才是自己的。
张宁觉得应该是那臭小子应该是舍不得哥哥走吧,有点欣慰呢,长大了啊。
某位长大了的公子正趴在装钱财布帛的马车中,财不外露,这些东西没有像粮食一样装在布袋中。但也是把装钱财的箱子放里面,外面堆许多布帛。布帛虽然值钱,也是硬通货,但就算一车的布帛并不值得土匪抢有一百五十人护卫的车队。
张二公子觉得这波操作很对,像前世的那种把钱财装在箱子里是没有问题的。但遮掩都不遮掩的,路过土匪窝,不是相当于告诉隔壁老王,老婆在家,门没锁吗。
主角好像真不是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