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或者说是《西厢记》?这可是古代大IP啊,若是少男少女去看这出戏,倒也不难理解,尤其是二叔二婶这样相遇、相识、相知的少年夫妻。
只是……生辰宴上总不好放这一出戏,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在暗示什么呢。尤其自己家几个寡妇守门,拿这出戏飨客,若真有脑子不好使的,半夜爬到寡妇门前可如何是好?
所以绝对不行。
而且,从这出戏中也可以看出,二叔二婶当真感情极好,只怕他二人的结合也有些说头。若是情景再现,到时候就不是惹二婶笑了,估计二婶看到,会睹物思人,伤心欲绝也说不定。
同样,与之类似的《墙头马上》、《牡丹亭》都不适合演出。
可是又怎么让高氏体会到亡夫的情谊,却只感受到爱和希望,没有触景生情呢?
戏曲剧目一时不好找,丁樘却脑洞大开,想起了一部电影,叫《人鬼情未了》。似乎那里面,就是丈夫死去,但是却依旧守在妻子身边。
只是,这也没有对应戏剧啊……
想想也是,这些戏本大多是那些穷酸秀才所写的YY,哪个会把男主角写死?还要不要代入感了?所以指望中国古代有类似思路的本子,基本不可能。
一时想不到,丁樘便又换了一个思路。即使不能从高氏的爱情出手,让其重燃希望,那也能从母爱出手啊。如今她虽然三子已死,却仍然有丁儜相陪,用丁儜来激起她的斗志似乎也行啊。
丁樘再度陷入沉思,刘妈妈见丁樘思考,也没有打断,而是看着他又坐回书桌前。
丁樘看着纸面上的剧目名,一手拿着笔,在上面圈来圈去。
终于,丁樘忽然露出微笑,落笔写了一个名字,然后道:“有了,就你了。”
大明宗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