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此事被秘密报到熙正帝那里,熙正帝也大为头痛,毕竟这是皇家丑闻,不宜宣扬,最后还是认可了贾敬的处理方法,而这也从侧面给贾敬加了分,使宁国府躲过了第一次大劫。
太子死后,熙正帝偶然想起这个流落在外的孙女,便授意大明宫总管太监戴全暗中派人照料可儿的生活起居、饮食礼仪,算是补偿一点对太子的歉疚之情。
也正是因此,秦可卿虽不如真正的公主郡主那样显赫,但也得以自幼便生活的金尊玉贵,即便后来进了宁国府,宫里的供给也一直没有断过。
此事虽然在皇帝的严令下,各方都表示要守口如瓶,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此事便传得满朝皆知,只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没人说出口罢了。
但对于太子妃和后来被封为敦恭郡王的太子嫡子而言,这却被认为是一个耻辱,恨不得将其立刻处死,挫骨扬灰以消除耻辱的印记,只是碍于皇帝,不敢有所动作而已。
而太上皇经历过两次废立太子之后,再也不愿提起立储之事,朝中大臣也明白皇帝的心思,从此竟无一人建言立储,直到皇帝中风病倒。
······
如今,太上皇和隆祯帝双日当空,隆祯帝又过早的动作,引起太上皇的反感,太上皇的心中还真恨不得废掉他。
但当年两废太子带给他的心痛如今还时时萦绕在心,教训深刻,现在如何敢再轻言废立,故而虽严词训斥,大权尽收,使朝野上下皆知他的态度,但却没有进一步的动作,把隆祯帝留在了皇帝宝座上,当了个摆设。
但这只是太上皇的想法,他打压皇帝的举动落在各方人眼中,却另有不同的解读,大多数人都联想到了此前太子的悲惨命运,为隆祯帝的地位和未来捏一把汗。
而对忠顺亲王及他的支持者来说,这却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登顶的希望。
故太子旧例在前,新君地位难保,而且前期过激的动作引起群臣反对,在朝中支持者寡,设若太上皇废帝,自然是他的机会最大;
即便太上皇容忍了隆祯帝,但只要太上皇还在一日,隆祯帝便不敢在明面上培养自己的势力,朝中大臣也不会有人去捧他的臭脚。
而太上皇年老且病,还要紧抓大权不放,夙夜忧心,必然难以寿永。一旦太上皇龙驭宾天,隆祯帝必将难以驾驭朝政,他只要在此前精心经营,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支持,到时候不是不能博一把。
红楼之嫡子风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