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油墨,雕版印刷算是正式问世。如同许多发明在初期毫无经济性一样,刚问世的雕版印刷并不能立即普及开来。原因很简单,用来印刷用的纸张实在太贵。即使不用昂贵的左伯纸,日常使用的书写用纸同样价格不菲。用来印刷书籍黄不拉几的卖相不好不说,价格也死贵,高价卖给那些世家大族还行,想卖给一般士人,要么是无人问津,要么是折本赚吆喝,更不要说卖给平民百姓了。
卫臻对这样没赚头的生意毫无兴趣,他本来就是闲极无聊才搞的,若是他以后能改良造纸术,倒是愿意把印刷业搞起来。现在他是毫无兴趣。
蔡琰却另有想法。这个心思颇多的姑娘从参与雕版印刷那一刻就想好了以后的路子。看到卫臻搞出雕版印刷后就兴趣寥寥。她非但没有失望,反而让蔡家管事大肆收购所有能收集到的纸张。又拉着蔡珟做苦力,每天抄蔡家藏书,刻石版,忙得不亦乐乎。
“昭姬妹妹,你印这些书籍,准备发卖给何人?”
蔡珟这些天帮着姐姐先后抄录了蔡邕的《述行赋》、《青衣赋》、《灵纪》,手腕都累肿了,整天叫苦,若不是蔡琰把熹平石经都抄录下来了,她早就嚷嚷着不做了。
《述行赋》、《青衣赋》都是短赋,加起来才一千四百余字,《灵纪》倒是字数不少,有四万余字。但两样加起来和字数二十万还要挂零的熹平石经比起来就不够看了。蔡琰愣是在短短二十天给抄完了。要知道这可是要用于刻版的,一个字写差了,一版都要重新撰抄一遍。蔡珟心思活泼,注意力容易分散,可没少重复抄写。其余的人,除了忙于字典大计的蔡邕,毛笔字都写得不怎么样,根本帮不上忙,只能看着蔡家两姐妹辛苦。卫臻习字时间也不短了,但也就是能看的程度,和蔡家姐妹的字一比,那叫一个自惭形秽,根本不好意思拿出手。他倒是有弄活字印刷的念头,想想还是算了。光一个折腾了小半年的油墨就让他认清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活字印刷不管是木活字、铅活字估计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估计等他弄出来,蔡琰姐妹没准把蔡家藏书都给抄完了。
《熹平石经》一百套,《灵纪》一百五十套,其中《熹平石经》分五册,每册一百页左右,《灵纪》一百一十一页。因为纸质太差,采用的都是单面印刷。线装成书后封皮采用胶浆过的蓝帛做书面,由蔡邕题上书名及落款,不翻开内容,卖相相当不错。
卫臻其实挺佩服蔡琰的,装订成书之事,蔡琰根本没有让卫臻插手,无师自通弄出来的书籍,除了纸张黄了点,糙了点,和后世的蓝皮线装书几乎毫无二致。甚至蓝帛封面还要高档不少。
“当然是卖给那些家中无有藏书的大族了。”
蔡琰理所当然的说,世家和豪强才是她书籍消费的主力,这一点,哪怕根本不懂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消费者,蔡琰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作价几何?”
相比世家,豪强恐怕更愿意也更看重书籍。毕竟有了书籍后就能做到耕读传家,升级为世家也相对容易得多。在这个书籍宝贵的时代,靠着竹简书写,一部春秋加上注释就能超过一牛车的竹简,书籍获取相当不易。许多世家就是靠着经书传家,形成知识垄断,才能屹立不倒甚至更进一步,像袁家、杨家都是如此。家中没有经书的想读经就要拜入其门下,成为其门生。门生之于老师如同下吏之于举主,都是受了莫大恩惠,要回报的。世家也由此形成庞大的人脉关系网。汝南袁家所谓门生故吏遍天下,究其原因,不过是袁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垄断。豪强们虽家财不菲,甚至有些好多还要富过世家大族,但因为手中没有知识,就不得不低世家一头。如今蔡琰作出了这等便捷的书籍,说豪强们不趋之若鹜,卫臻都不信。去一趟洛阳,抄上几大牛车的竹简再带回家需要多大成本?买几本同样内容的纸质书籍往怀里一揣又需要几个钱?还能贵的过前者?
“《熹平石经》五万钱一套,《灵纪》一万钱一本。”
蔡琰笑眯眯的说出了一个让卫臻差点蹦起来的价格!
“你咋不去抢银行啊?”
卫臻吃惊得话都说秃噜了。
“银行?是什么?”
三国工程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