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了一会,炭窑顶部洞口的上方出现了火焰。楚遥知道这是木头中的挥发性成分被热量驱逐,从窑顶排出引发的燃烧。
楚遥又俯下身子看了看炭窑下面的八个进气口,哪个进气口看得到火就用泥把哪个封上。八个进气口全部封上之后,顶部的进气口也被封上了。
剩下的就是等待了,木头在被封住的炭窑里会自己烧成木炭,然后熄灭。只需要第二天等整个炭窑冷却之后就可以扒开取木炭了。
楚遥又等了一天,扒开炭窑后才发现,这次的效果不是很好,有一些木头并没有烧透。不过这不要紧,没烧透的可以下一次再烧。烧好的木炭声音清脆而且有光泽。
楚遥把烧好的木炭检出来堆在一边,剩余的堆在一边。一般来说,炭窑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可是楚遥并不想再用这个窑,因为这个炭窑已经被他扒的七零八落,没法重复使用了。
楚遥一共忙活了八天,烧了四次,感觉应该差不多了,于是就停下了这项工作开始制造砖瓦。至于到底是什么差不多了他也不知道,反正就觉得差不多了,可能是自己真的不愿意再做重复的事情了。
烧制砖瓦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做出砖胚。做砖胚就得有模具,楚遥只能扛着石斧先去砍一棵树来做模具。
后世中国标准红砖的尺寸是240×115×53mm,加上砌筑用灰缝的厚度8~10mm,正好4块砖长加灰缝为1m,8块砖宽加上灰缝为1m,16块砖厚加上灰缝为1m,合起来是一立方米。
楚遥不可能做的这么精细,但是也要尽量按照这个标准来,因为这样最好计算。
楚遥找到了一棵直径大约是6厘米左右的小树,抡起石斧没几下就砍断了。然后又从底下截出了50厘米和30厘米各一段圆木带了回去。
两段圆木被楚遥用石凿从中间劈开,又修整了一番,将剖面尽量刮平。这四块木头要互相插起来形成一个砖胚的模具。
楚遥用的是榫接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将两块材料一个做出榫头,一个做出榫眼,两个穿到一起,靠材料的摩擦力将两块材料固定在一起。榫接是我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技巧,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在古老的建筑或寺庙中常可发现。运用得当整个结构体可以结合得相当牢固,不需一针一钉。
楚遥在50厘米的木头中间量出了25厘米的距离,用木炭划上线;又在30厘米的木头的中间量出了12厘米,也在两边画上了线。
长木头的两边要凿出榫眼,短木头凿出榫头,这样把剖面朝内插起来就就形成了一个模具。
凿出榫眼和榫头现在对楚遥来说是轻车熟路了,一把石凿在他的手里玩的飞转。仅仅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榫眼和榫头就完成了。
楚遥将四块木头插在一起,又稍微修正了一下,然后用藤条简单的捆了几道。其实完全可以不用捆扎,这种榫接的方法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模具做好了,剩下的就是做砖胚了。一般中国古代做砖瓦的土是用粘土,取土之后,用筛子筛去杂质,放入水塘浸泡,再把水牛赶入塘内踩踏,将生泥踩成熟泥,然后取中间土质细腻的部分制成砖坯,晾干后入窑烧制。烧窑时要用柴草,而如何掌握火候也是个技术活。一旦出现过火、欠火现象,砖体就会出现弯曲或裂缝,那这块砖就没办法用了。
而且砖窑也很专业,砖窑也叫馒头窑,总分为工作间、储灰池、火门、火膛、窑室、窑床、烟道等7个部分。火门分内外两重,应用砖砌筑;火门外要设有一个储灰池,用来收集烧砖过程中产生的灰粉。此外,窑壁上还要开凿八字形烟道,要分成了6个烟口。
楚遥虽然略微知道一些烧砖的工艺,但是他现在根本做不到,也不想做到。自己能烧出差不多的来就行,一万年前的世界还是不要要求太多了。
河边有粘土,还是做陶器的好材料,但是河边实在是太远了,楚遥现在似乎有点越来越懒,能不动弹就不动弹,他还是决定要用挖壕沟的土。
独闯史前一万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