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战国策?韩策一中的“为除守徼亭障塞”,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南至牂柯为徼”的句子,可将“徼”字理解为“界限”或“临界点”的意思。
然,说到“常无欲”“常有欲”的含义,就又要从一个故事说起了。
相传,唐朝有一位僧人名叫法达,他七岁出家,喜读《妙法莲花经,日夜坚持,长达几十年,加起来约读了三千多遍。
而,《妙法莲花经共八万余字,想要字字通透,也绝不是法达可以做到的。
就算是倒背如流,也不明其意,更别说开悟了。
于是,他便向禅宗一位名为慧能的宗师求教,本兴致勃勃、满心期待的他见到慧能后,却十分败兴。
其原因,也只因慧能不但不识字,还根本就没看过《妙法莲花经中的内容。
可,他又乍一想,慧能既是一代宗师,必有超凡之处。
索性,他便背诵起《妙法莲花经,想要慧能宗师当场为他解惑,就在他刚背诵没几句时,慧能宗师便打断了他,并说:“打住!已经懂了!”
他只得一怔,露出了满脸的难以置信。
他读了三千多遍都没明白的经,慧能宗师却只听了几句,便言懂了…
当然,慧能宗师也看出了他的质疑,又对他说道:“你见我时,不施五体投地大礼,应是自认为熟读《妙法莲花经,向我请教的也是《妙法莲花经中的内容,便觉得我不及你,甚至会觉得世人皆不如你,难免自负骄傲。可,你读三千多遍又有什么用呢?你又为何要将读了多少遍,记得这般清楚呢?”
法达沉默,无以应答。
慧能宗师,接着说:“你不得开悟,正是被这三千多遍的次数所蒙蔽。这世上有很多人,会因所学误之,还不如一个什么都没学过的普通人,来得豁达。若博学之人,没有海纳百川之心,不容于他言他解,终会自陷其中,不可自拔,太沉醉自身,反被博学多才所困,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井底之蛙”。”
慧能宗师责骂了法达后,也说出了他自己对《妙法莲花经的详解:“这部经,以因缘出世为宗,不管它说了多少种比喻,都未超出“因缘”二字。经上说: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这便是整部经所阐述的因缘禅意,亦是你迟迟不开悟的原因,说到底也就是“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这四字…”
仗剑皇子闯天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