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两个字之后,就是正文。
这篇文章的立意,秦卫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大明皇朝为什么走到了如今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部分,以一个大明人的角度,确定谁才是帝国真正的敌人?
刷刷刷~
脑中思路明确后,秦卫宁运笔如飞。
大小不一的丑陋字体,很快就填满了一张纸,然后又不作停留的,继续再第二张纸上龙飞凤舞起来。
秦卫宁的字,其实挺好看的。
但拿惯钢笔粉笔的手,贸然用起了以前从未动过的毛笔,写的又急,字迹自然看起来就像是鼻涕虫爬过一样。
洋洋洒洒的几千字里,秦卫宁首先点明了‘三子’的重要性。
也就是一个政权能够存在,必须要掌握三子。
此三子谓之,枪杆子,笔杆子,钱袋子。
没有枪杆子,就没有武功。
没有笔杆子,就没有文治。
没有钱袋子,文治、武功就没有实现的基础。
首先说枪杆子!
明朝末期,在武将和军事方面,不谈穷途末路的最后阶段,也不谈军事危机出现的萌芽时期。
秦卫宁特立独行的,从小处着眼,把目光聚焦到了原蓟辽督师--袁崇焕,他在跟满清战争中的一系列战绩和决策上面。
之所以选袁崇焕的个人战争史作为剖析对象,只是因为这个人,不管在此时还是在后世,都是属于争议较大的人物。
在各种争议里,重新立论,正可以展示秦卫宁自己的思想与头脑……
袁崇焕的坏名声,来自于他没能挡住满清寇掠京师,很长时间内,他都被视为大明的叛徒。
好名声则是由于他在对满清的抵抗战争中,取得过胜利。
在诸军皆败,而独却敌锋的情况下,就更是起到了扬我国威,振奋民心的效果。
先说他的好名声,其基础,首先是从宁远大捷打下的。
那场战争对明朝而言,其实……没有什么可夸耀的。
满清五六万人从辽西杀来,还没打,就吓得十余万明军主动放弃辽东的城池辎重,逃入了山海关,算是完胜。
只不过袁崇焕头铁,违抗督师高第坚壁清野的撤退命令,非要留在宁远城跟清军打,因此才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但他这个所谓的打,也要两说。
他带着一两万人,在战役中的两天之内,根本没敢出城,对攻城的清军杀伤也有限……可能都不过八百人。
只因为这是明军在对满清攻城必克的现实里,所取得的第一次防守胜利,而且主持进攻的努尔哈赤在半年后老死了。
所以此次胜利的影响,以及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就被夸上了天。
杀伤不过八百人……
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也是自然老病而死,并非被宁远城的大炮给轰死的……
这样的战果也能被称为大捷?
且不说经常御驾亲征的朱元璋和朱棣肯定看不下去,就是往前倒五十年,让还活着的戚继光,戚将军听到,那他没病死也得被气死。
凭什么叫大捷?
简直是恬不知耻!
后来袁崇焕打出的宁锦大捷,也跟宁远大捷差不多。
继任努尔哈赤位置的皇太极,率军五六万,杀向已经升任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所布置的宁锦防线。
防线由十九座城池构成,皇太极轻轻松松的就打破了十六个,又可称之为完胜。
然后清军兵围锦州、宁远,拥有近十余万军队的袁崇焕依然没敢出城,靠防守又守出了个宁锦大捷。
这次大捷,杀伤清军不过两千人……
皇太极年富力强,不存在暴毙的可能,所以明军没办法说他也被大炮给轰到了……
这两次都是守城战,作为防守方的明军,两次都是死伤无数……
我在明末屠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