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华哈哈大笑,两人见礼,崔云华这才介绍旁边的道人,“这是吾同门师弟李云华,出身赵郡李氏南祖。”
“九兄化外高人,如何说这些俗礼?老夫崔杰,见过云华兄。”
崔十三眉头就是一挑,连忙见礼,崔卢李王郑五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同气连枝的,虽然你老大我老二的排名也争过,但通婚也是一直在做的,往上攀攀交情,大概就能搞出来一个表兄表弟的辈分来。
三人互相见礼,崔十三亲自引着两个人进了客堂,分宾主落座之后,又寒暄了几句,崔云华这才将话题引入正轨:“此番愚兄二人不请而来,乃是为了朝廷的公事,也是为了我道门的公事。”
“哦?还请九兄说来。”
一听要谈正事儿,崔十三正了正身子,表情变得严肃了起来。
“朝廷的蜀王灶,如今在山东推行受阻,贫道便是为了此事而来。”
李云锦接过了话头,脸上有些感慨,“但靠着县中大令和那些差人,想要做些甚么,还是太慢了些,再有乡间老人害怕麻烦,不愿拆去旧灶,便更要打些折扣了。”
皇权不下县的年月,行政效率就是这么的酸爽,官方想推点儿什么东西都是按月来计算的,时间长点儿都得拖到年为单位。
当然了,阻碍皇权下乡的原动力就是所谓的“乡贤”,从秦代以后,任何试图把皇权罪恶的黑手伸到县以下的举动,都会遭到“乡贤们”的强势反弹,所以皇帝和朝廷打算在乡间推行所谓的“蜀王灶”受阻,简直太应该了。
“那蜀王灶,吾也曾有所耳闻,据传是蜀王在太白山上所创罢?”
作为清崔大房的嫡子,如今算是掌管着本宗财货的崔十三怎么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很显然,如果只是官面上的推不动,根本用不到劳烦赵郡李氏南祖的道人东来。
所以,这蜀王灶在贝州推广受阻,能且只能是受到了地方上的乡贤的反对,认为这是李二郎不学好,连隋文帝都不打算学了,直接准备当秦始皇。
“蜀王如今正在太白山上随孙真人学道。”
崔云华点点头,加重了语气,“孙真人乃我道门前辈。”
“那蜀王灶,吾却未曾见过,不过是孙真人的高徒所制,总是有些好处在里面。”
崔十三面色一正,很是认真地回答,“待吾见了这灶,若真是利民之器,自当说服乡老,推而广之。”
五姓七望和道门算不上同气连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罢了,他们对佛道两家的态度,大抵就和对皇权的态度差不多,左右摇摆,多头下注。
以清河崔氏而言,家中的俊杰有上山修道的,也有入庙参禅的,而且因为门第的缘故,地位都不算低,面前的这个崔九崔云华就是个例子。
“那便劳烦十三郎了。”
崔云华叹了口气,知道这事儿不太好办,想必就是这个掌管着清河崔氏大房财货的崔十三,也要和族中的族老商量之后,才会拿出一个章程来,到时候是消极对抗,还是欣然接受,还要再看看其他方向的发力够不够。
现在除了他们这些道士,那些和崔氏有姻亲的官儿,应该也开始往山东方向走动了。
“哪里敢担得上劳烦二字,都是自家兄弟,客气这些作甚。”
崔十三连连摆手,只道不敢,这话倒也不假,清崔虽然分了六房,根源上来说的确是同气连枝的。
又是一番寒暄之后,两个道人起身告辞,婉拒了崔十三的挽留,崔十三也只能起身,送两人出了门。
“此处究竟不比关中,行事总是不甚便当。”
李云锦叹了口气,手中拂尘轻轻一扫,划出一道淡蓝色的轨迹,“偌大关中,我等道门子弟协助官府,也不过月余时间,便有数篇万民表,这贝州也是月余,如今连个帮着扬名的乡贤都不曾找到。”
听了这话,作为贝州坐地户的崔云华淡然一笑,也没接茬。
我在贞观毁修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