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董姑娘姓董名白,字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董家绣庄”。“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家族财富积累多了,人便有了思想,后人也便开始读书识字,于是这董家也颇有几分书香气息。
董家女主人白氏本是一个秀才的独生女儿,秀才参加乡试多场,始终是名落孙山,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后来白氏嫁到了董家,为董家也生了个千金。
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伤;于是在苏州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着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一个伙计去掌管。
两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流走了,人清闲惯了,有了新的追求,也就不想再经营生意,白氏便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急用。
谁知绣庄伙计一算帐,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很多的帐。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
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不知所措。如今这董家绣庄辗转数手,已经被青枫的横波府兼并,列入苏州纺织产业,并欠下了苏州横波票号五千两银子。
母亲病重,急需治疗,所有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董小宛的身上,在大明,做为一个女儿家,只有嫁人才是唯一的归宿,可是面对董家所有的媒人都是推三阻四。
主因就是董家需要太多的钱,五千两外债不说,就她母亲白氏每天的药费都让一般人家很难挺住,没有免费医疗,大明朝许多的中产阶级就这样重新沦为了贱民,而穷人只有躺在床上等死。
正在董小宛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亲戚告知,凭小宛俏丽姿色和银雀般的嗓音,在秦淮河上很容易赚钱,于是她便来到了南京沦为乐籍,不想她虽然屈意卖笑,但是天性高洁,经常令客人不满,老鸨已是三番几次的冷嘲热讽。
文忠看了看青枫,低声说道:“公子,你的伤不要紧吧,苏州传来的消息也就是这些。”
青枫斜躺在床上摇了摇头,心中不断的重复着:“董白,董小宛,有意思。”
“对了,公子,这里有董小宛一首病中所做诗句:《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怎么,她病了?”青枫眉宇间升起了一丝爱怜。
文忠心里暗暗嘀咕:“人吃五谷杂粮,生病了不是很正常吗?”但口中却是答道:“听说董姑娘连夜从南京逃回了苏州,这一次受到的惊吓很大,回去之后便一病不起,阮二去看的时候,顺便抄下了这首。”
青枫不觉有些紧张,一屁股坐了起来,关切的问道:“病的如此严重?”
“嗯,反馈的消息确实如此,不过阮二已经带了一些要药材和补品过去,过些日子就会好的,有什么新的消息,第一时间报于公子。”
“办的不错,文忠,等我伤好些,再一起去看看这位姑娘,欠账都免了,你让阮二送点银子过去,让她们母女渡过难关,毕竟经历此事,我们和她也算是一场缘分。”
文忠口上答应是,心里却不住的嘀咕,“都说公子好色,自己一直认为都是污蔑,顾媚那是公子第一个追求的女子,柳如是和陈圆圆纯属巧合,缘分到了而已,至于阮丽雪更是早就认识。可是现在看来,只要是美女,公子就会觉得有缘,总不能和天下的美女都有缘。”
风水葬明之秦淮八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