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自古以来都被视为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的分界线。
古人诗句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这阴山说的就是河套以北的阴山山脉。
旦凡北方游牧民族强了,就会渡过阴山南下入侵中原。
若中原强大了,便会将匈奴赶回去甚至过阴山北击匈奴。
此时沈兵却没想渡过阴山北击匈奴……
冒顿一直担心的就是这个,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需要如此劳师动众。
探子探到匈奴矿洞的位置就好办了。
沈兵派出一支百人队爬上阴山占领制高点……北坡的确更为陡峭
,但陡峭也只是大军和补给无法翻越,并不代表步卒上不去。
何况秦军还有个东西叫索箭,用三弓床弩发射的索箭。
所以不管面前有多陡峭甚至是悬崖,在索箭和绳索的帮助下秦军都能轻松上山……
这其中还多亏了阴山南面的树木。
阴山南面因为雨水较足光照充分,所以多树木。
北面则因雨水光照皆少,所以只有植被和灌木。
于是南北两面植物差别较大。
因为南面有树木,于是索箭就可以被很好的利用:瞄准一颗树,嗖的射出索箭,其上的倒勾便会牵牵的将树木勾住。
有了绳索要爬上去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实在没有树的悬崖也没关系,三弓床弩也一样能解决。
只不过用的就是铁弩箭,朝悬崖上“嗖”的射出一枝,铁弩箭就狠狠的插进石头中,再“嗖”的一枝……
宋朝就用这种战术攻城。
他们将一排铁弩箭射向敌人的城墙,铁弩箭插在城墙上就形成一阶梯,然后兵士就可以沿着这铁阶梯快速爬上城头。
再往上若是三弓床弩上不去的地方,也没关系,还有供单人弩箭发射的小索箭。
绳子上前后让一个擅长攀爬的兵士先上去,然后往将绳梯拉上去固定牢,其它人就可以拾梯而上了。
这一百人爬上制高点后并没有立刻行动。
他们在山顶依地形构筑工事,用石头、用原木,在险要的地方建起城寨。
这倒不用担心被匈奴发现。
沈兵估算过距离,占领的制高点距匈奴的矿洞少说有两公里。
且秦兵制作工事时十分小心,原木通常是在这边加工好之后再运上去。
至于原木、补给等怎么上去……
在山顶架起一个个滑轮就可以了,山下补给装好,山上绳索一拉,东西就上去了。
确切的说其实是分几段运的。
原因是一千多米的海拔有些远,一次就运上去不太现实,所以中间凭地形设了几个中继点,补给一层层的往上运。
食物、弩箭等很快就堆满了城寨的仓库,接着就是被拆分的三弓床弩及投石机……原木状态一样样运上去,然后在山上组装。
占领了制高点就大局已定了。
沈兵很清楚,对于山地而言制高点就意味着一切,尤其秦军手里还有强弩。
接着秦军又上去两百人,以制高点为掩护往矿洞方向推进几百步,同样依地形建两座可以互相实施火力掩护的城寨。
前后一共用了十天时间。
然后秦军就对匈奴矿洞发起了进攻。
事实上不是矿洞,而是匈奴的火药作坊。
或许是为了便于制作,匈奴的火药作坊就建在山脚下。
秦军从侧翼偷偷摸到火药作坊附近,然后三百人一齐开弩,装上缠有松脂麻布弩箭,点燃后一声令下,弩箭就朝火药作坊射去。
匈奴的火药作坊倒也有趣,它们其实就是几座大型的帐蓬……这是由阴山北面缺少树木决定的,或许也是匈奴人的习惯。
于是这一轮火箭过去还得了?
那火箭是“嗖嗖”的直接贯穿帐篷,将火引到其内部。
接着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几座帐篷当场就被炸得连影都没剩下。
这甚至都将秦军吓了一跳……
大秦工程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