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太守冯岱听说符融的名声,辟请符融。符融本来无意于入仕,但是他还是向冯岱推荐了三个人,分别是范冉、韩卓、孔伷。三人都见用,其中孔伷成为陈留郡的上计吏,负责每年年末的时候到洛阳向中央上报一些地方的情况,比如户口、农田、生产、治安等等。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上计吏经常接触东汉的权力中心,与一些“大人物”的交往可能会比较频繁,因此也更容易缔结人脉,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源;如果表现良好,也给容易受到关注和提拔。所以上计吏应该是地方官吏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向上攀升的途径。
还有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在汉末三国时期,共出现了两位位较着名的刘岱,一个为曹魏效力,并曾被刘备击败,另一个则和曹操、刘备一样,都是东汉末年的一方诸侯。
刘岱是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官至侍中、兖州刺史。东汉末年,刘岱的伯父刘宠曾经担任过东汉的太尉,刘岱本人则在汉朝历任侍中、兖州刺史在董卓篡夺东汉朝廷的大权之后,各地诸侯起兵,打出讨董的旗号。其中,就兖州刺史刘岱来说,和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后裔,所以,他们自然不能接受董卓继续篡夺东汉王朝的大权。
当时袁绍与王匡屯兵河内,张杨亦率数千人投靠张邈、刘岱、桥瑁、袁遗与鲍信屯兵酸枣,曹操则属于张邈军下袁术屯兵鲁阳,孙坚从长沙赶往与袁术会合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则留在邺城,给予联军军粮。在此基础上,曹操等诸侯都推举袁绍为盟主。后来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最终刘岱杀了桥瑁,改任王肱为东郡太守。因为各个诸侯之间的貌合神离,所以,讨伐董卓的行动,实际上没能真正取得成功。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王匡官至河内郡太守,与各地群雄,同时起兵来讨伐董卓。最后,因妹夫胡母班的亲属和曹操的联手攻击,而离世。在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中,皆有叙述到相关事迹但是,没像其他群雄一样,拥有个人传记。
河内太守王匡被董卓打败之后,成了光杆司令,为了东山再起,到老家泰山招兵买马,并且与张邈想搞联合,则被当时兖州牧曹操知道。曹操怎能让两个地头蛇强强联合,于是联合王匡的仇敌胡毋氏执金吾胡毋班被大舅子王匡所杀家族,杀掉王匡以除后患。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曹操与张邈首先举兵征讨董卓。汴水之战,张邈派将帅卫兹率部跟随曹操作战。袁绍成为盟主后,时常表现得傲慢矜持、不可一世,张邈经常直言责备他。袁绍派曹操杀张邈,曹操不从,反而责怪袁绍说:“孟卓是我们的好朋友,无论如何都该容得下他。如今天下大乱,不应自相残杀啊!”张邈知道这件事后,更加敬重曹操。
张邈原本为曹操的挚友,之所以曹操在陈留太守张邈地盘招兵买马,起义兵。广陵太守张超为张邈亲弟弟,起兵当初,张氏兄弟实力不亚于袁绍,以致于敢指责骄傲矜持的盟主袁绍,怀恨在心的袁绍让曹操杀死张邈,但曹操以大敌当前,以团结为重为由拒绝。
曹操在征讨陶谦前对家人说:“我如果回不来,你们可以去投靠孟卓。”结果曹操凯旋而归,见到张邈,两人相视而泣。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亲密,可以说,张邈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梁国雎阳人,太尉桥玄族子。灵帝末,为兖州刺史,迁东郡太守。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初平中,为刘岱所杀。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