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走之后,董卓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仿佛身上有什么枷锁被解开了。
在董卓看来,曹操与袁绍两个人虽然说现在为自己做事,可是远远没有到达心腹的程度,尤其是袁绍。
董卓了解到,袁绍年少有名,不到20岁就担任了濮阳的县长,这跟他的家族关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知道那个时候,并不是考取功名,而是举孝廉制度。
后来袁绍能够进入西苑新军,其背后家族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虽然说袁绍本人确实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在袁绍能够有所作为的初期,基本上都是依靠其家族的力量。而且在东汉后期,纷争不断,各种小家族都需要纷纷站队,不少的家族正是看上了袁氏家族的名望和实力,才选择归附于袁绍。
而且当时袁氏家族的家族长袁隗,担任司徒、太傅,可以说直接掌握了军队和决策权,袁绍的仕途怎么可能不一帆风顺呢。所以说袁绍年少出名,虽说确实有实力,但是更多的还是靠家族背景。
这个原因就导致,袁绍心高气傲,董卓虽然可以命令他,可是不能像华雄与徐荣那样降服他,还有就是曹操,曹操这个人城府深,也不是池中之物,虽然现在看很是听话,可是这都是建立在自己有太后懿旨的基础上。
“进宫!”董卓深吸一口气,持剑一指,这几千人马迅速的开了过去。
这时,听得前方一阵嘈杂,之间一队步卒从前方赶来,为首一人,正是蹇硕。
蹇硕为上军校尉,汉灵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对其特别信任,并以其为西园军元帅,领导袁绍、曹操等八校尉。
曹操打死了他的叔叔,蹇硕并没有过于追究。虽然曹操的爷爷也很牛,是常侍,父亲后面当了太尉,但是,蹇硕是汉灵帝的亲信,再大的官比不上亲信两个字,如果蹇硕怀恨在心,随便吹点风,也够曹家受的,但是蹇硕并没有寻机报复。
后面他当了曹操的直接领导,也没有为难曹操的记录,那么,就只有一个解释,蹇硕这个人并不是太坏,他也是懂道理的,知道自己的叔叔死得不冤,曹操有言在先嘛,晚上出来赏花赏月赏秋香,就是要被打死的嘛。
有人觉得曹操打死蹇硕的举动是不畏惧强权的表现,其实这一点还有待商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时候蹇硕还不算是权宦,他只是一个小黄门。
而曹操却有曹腾、曹嵩带来的丰厚的人脉和财力,与蹇硕相比,曹操似乎才是权贵。所以曹操在事后并没有受到蹇硕的报复。但是曹二种态度还是引起了其他宦官或者权贵的忌惮,所以把曹操明升暗降,从洛阳北部尉迁到顿丘县令去。
蹇硕是在什么时候才得势的呢其实是在中平五年。在这一年算是多事之秋,黄巾余党在白波谷复起,也就是所说的白波军;并州刺史张懿被屠各胡所杀,汝南黄巾复起,益州黄巾复起,杀益州刺史郗俭,可以说是“天下滋乱”。
而且还有望气者声称洛阳中会出现兵灾。汉灵帝决定增强洛阳的守备,又设置了一支部队,就是西园八校尉。
其中蹇硕作为上军校尉,统领其他的校尉,袁绍、曹操已经回洛阳了,做典军校尉都要受蹇硕的命令,甚至包括何进这个大将军。此时的蹇硕才算是到达了政治生涯的巅峰,算得上权宦、宠宦。
可是这个世界因为董卓当上大将军,所以就几乎没有何进什么事情,蹇硕也就早来了几年。
那么蹇硕是凭借什么成为上军校尉的呢主要靠气质。
蹇硕在宦官这个群体中就如同夜晚的萤火虫那样鲜明。他的身上没有那种阴柔的气质,而是魁梧阳刚,而且还有一些军事能力。
汉灵帝要掌握这样一支禁军,最信任的人选就是必须依附于自己的宦官,而宦官向来受人歧视,不能服众,所以必须要找一个有威严的宦官。蹇硕就是凭借这种气质上位的。
须知道宦官是不需要出去打仗的。蹇硕的军士才能可能是汉灵帝着手培养出来的。有史料记载,在“黄巾之乱”爆发后,汉灵帝增加了对军事的重视。宦官是最忠于皇帝的群体,汉灵帝很有可能希望能够培养一个懂得军事的宦官为己所用。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