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战舰的多段拼接桅杆和主次分明、相互搭配的四根桅杆的这是从中世纪的小货船开始一步步经过a与柯克船、卡拉克、盖伦才发展到17世纪中叶、“定型”成为多桅多帆的大型战舰的。这也是为什么唐志要求造船厂完全按照模型复制出来,不能作任何改动的原因,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几个世纪的大航海用生命总结出来的经验。操纵风帆战舰非常困难,外行人首先被战舰上密密麻麻的缆绳搞昏头,操作一面横帆一般需要9种索具:控制帆桁有升降索、吊索、转桁索控制帆有帆脚索、帆脚前索、张帆索收帆有帆脚、底边、侧边的三组收帆索。
一艘18世纪的风帆战列舰有11面这样的横帆,结果共有99根。不仅如此,升降索在小船上一根就够用了,大船上却多需要一对才够用,于是一艘风帆战列舰所有横帆的索具就有上百根之多了,再加上纵帆的索具和攀登的绳梯,就更加复杂了。如果先从一根桅杆上看看,高中低几层横帆罗列在一起,索具会变成什么样?你会发现好像进了盘丝洞。
风帆战舰没有那么容易建造的,这需要很多技术的积累。正如后世的航空母舰一样,风帆战舰在风帆时代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英国是个岛国,为了建造新型的风帆战舰,不得不极力把本国的各种手工作坊整合起来,由此爆发了近代的工业革命。
风帆时代想造战列舰是很难的,基本上是老牌海军强国的专利。就连从欧洲引进了不少技术的美国在独立战争末期造第一艘74炮三级舰的时候都翻了车工期过长,完工时大量木材腐朽,几乎不能使用,直到30多年后美国才造出合格的风帆战列舰。
15世纪最发达的欧洲国家,先是葡萄牙、西班牙,然后是法兰西、英格兰和汉萨同盟国家,开始把他们的商业眼光投向了远隔重洋的地方。因此就要求帆船速度要快、续航力大、抗风浪能力强,而且只要少量水手就很容易操作。而且,这些船必须容量大,能够装载足够多的货物回来,以便还有利润可赚,还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保卫自身的安全,由此盖伦船出现了,严格说来这是一种武装商船。
现在大唐的造船业在世界还是领先的,也具备了制造大海船的基础技术储备,现在加上唐志拿出来的盖伦船的设计和一些先进技术,依样画葫芦也能勉强把战舰造出来。至于其中的原理那就等到试航的过程中慢慢体会。
有人说风帆战舰只能在大海中航行,在内陆的河流就不行了,这都是扯淡,当年英国的战舰怎么进入长江了?不过风帆战舰吃水太深,一般的江河确实容纳不了。
张漩介绍道:“这艘战舰大概明年五月能下水试航,船底的铜板将来试航成功后再考虑安装,不过现在黄铜太贵,可能安装不起,试航之后才能准备造第二艘,一个舰队至少要十艘战舰,再加上其他小的辅助战舰,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5年以后,耗费的资金也是海量的。目前的问题就是木料太少,从交州和缅甸采伐了一些柚木头过来,还远远不够,这艘战舰用的还是老木料。”
唐志点头道:“5年后能拿得出手就不错了,现在你们还是练好基本功,以后有的是海战打,钱的事我来解决。”
唐志解决钱的办法就是发行泉州远洋公司的股票,而且十年不分红。为了增加远洋公司的吸引力,唐志把蒸汽机、水泥、纺织机等一些专利都放在里面,这些专利有15年的保护,专利出让费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当唐志审视泉州远洋公司财务时,这才发现央妈制作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太粗糙,太肤浅,就像高中历史教科书一样隔靴搔痒,浮于表面而又素然无味。就像一群无所事事的士大夫站在岸边对着在大海搏杀的风帆战舰指指点点,或者干脆对着战舰的油画指点江山。他们从来没有驾驶帆船航行与大海零距离接触,在大风大浪中,通过体验气象、水文、潮汐、洋流等对海上军事行动的影响,也就不能形成集人船海于一体的全面认知。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