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篇策论和几篇附录,大家都禁不住赞叹,哪一篇拿出了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一下出来这么多,大家的脑袋都有点不够用。束水冲沙可不容易,没有几年功夫泡下去论证,不可能成功,不过理论上说得通。褚遂良道:“那个后套灌溉怎么搞?还有在前套和蒙古高原搞毛纺织业,编字典,特别是黄河治沙,那可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呀!”
说起治水,阎立德作为工部尚书要表态,“后套灌溉和束水冲沙的想法,确实是天马行空,让人佩服,不过还是需要沿途实地勘察水文,这可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河套苦寒,老夫老了,身体扛不住,要不然亲自走一趟,如果成功,这可是载入史册的大功啊,老夫也眼红。”
李治笑道:“永安宫的督建可少不得阎老先生,工部人才济济,叫一个年轻人去就行了。你的弟弟阎立本就很不错,要不让他去治理黄河。”
许敬宗突发奇想:“圣人,河套让刘旭走一趟,现在长安城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不如让他去河套避避风头。再说这个河套灌溉是唐九郎提出来的,刘旭和唐九郎很熟悉,有问题两人可以直接商量,唐九郎也会多用心。干脆整个河套的经营都交给兴业公司。”
这确实是绝妙安排,连带着把唐九郎给捎上了,你不想干活,逼着你干。还有前套的毛纺织厂和炼钢厂的设置,都可以让兴业公司承包,他们对于经济非常熟练,比朝廷的效率更高,最关键的是不需要朝廷出一分钱。草原上还要建立学校,让草原的孩子学习汉语,这是同化一个民族最快捷的方法,教师队伍好办,让国子监搞一个培训班,或者从民间招募。
李积提醒道:“咱们这个策论最好不要传出去,要不然突厥的那些贵族对唐九郎恨之入骨,说不定还会动杀心。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唐九郎老是在外面晃悠也不是个事,要不要把他招纳进来为朝廷效力?”
对于李积的提醒大家都没有异议,唐九郎这招绝户计是最招人恨的,一个摊丁入亩就被人恨上了,更别说把草原的牧场给分了,把突厥人贵族都迁到岭南道,让他们下马种田,没几年武功全废,当然谈不上威胁了。
把唐九郎纳入体制内,朝廷也好控制,不至于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至于给唐志一个什么官职,这个需要好好斟酌,不能把他放在正规部门,管得太死就发挥不了他的作用,而且唐志身上事情不少,没时间每天到衙门点卯。
这时又是许敬宗开口:“圣人,唐九郎原来不是要进翊卫吗?干脆把这个翊卫给他,再给他封一个中郎将。另外跟他训练的那群小子有些本来也要进翊卫、千牛卫的,也一起进翊卫,至于他们的薪水、装备、马匹,让兴业公司出钱。这样圣人凭空得了一支亲兵,何乐而不为?”
李积瞥了许敬宗一眼,没有吱声,侍中于志宁有异议,“给中郎将是不是太高了?毕竟唐九郎以前从来没有官职。”
中郎将最早设置于秦朝,后来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制度,所以在武将上也一直采用中郎将这个职位。汉初时期,武将一般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个级别,其中将军并不是常设职位,只有遇到战事发生的时候,皇帝才会设将军一职。这样一来,中郎将就成为了武官中最高的职位,年俸禄超过两千石,与各地的政府大员待遇差不多,按照后世的官位来算,相当于各大军区的司令员。
大唐开国有十四卫府,相当于后世的京都军区警备团部,翊卫是皇家卫队之一,卫府大将军是正第三品,翊卫中郎将是正第四品下阶,位高权重。唐志骤然提高这么高当然不妥,不过如果部下有5万兵马,就是一个卫府大将军也是担得起的。
李积和长孙无忌都不吭声,他们的小子都跟着唐志混,唐志的位子高,孩子们也是水涨船高。至于许敬宗这个家伙私下里肯定得了不少好处,要不然不会这么卖力帮唐九郎说话。
其实他们冤枉唐志了,真正给许敬宗孝敬的是康有义,他一个商人出生,对于和官僚打交道经验最丰富的,他们偷偷给唐志铺路,和许敬宗勾搭上也是花费不少。许敬宗贪财,但是收了钱也肯出力,各取所需。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