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风帆如何逆风而行,他也只知道空气动力学的伯努利原理,究竟该怎么指挥操纵船上这些密密麻麻的缆绳,是一窍不通。
战舰耗费巨大,建造复杂,从选材、干燥、设计、建造、晾干等等好多步骤,一艘船建个几年都正常,光成熟树木就要上千棵,还要选带一定弧度的树干。英国人喜欢用橡木,中国人用松木,各有各的诀窍。
不过有模型也不错,大唐的船匠大都没有文化,大都先做出一个模型,然后根据模型测量下料,最后造出船只。不过以风帆战舰的复杂程度,有了模型他们也不一定能生产出来,很多原理他们都是不懂的。
搞大航海唐志有自己的大杀器,就是六分仪,没有学过三角函数的人根本就玩不转。唐志就奇怪了,六分仪这么一项伟大的发明,为什么在中学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课本不讲呢?历史课也没提。
中国古代因为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对于海外没有兴趣,相应的航海术也没有得到发展。朝鲜是穷山恶水,日本也很穷,而且多发地震,南洋就更不行了。在古代和近代的殖民史中,热带雨林地区都是疾病丛生,难以征服的。古代中国开疆拓土,主要是向西和向北,很少重点向东南亚。即便向东南亚开疆拓土,往往也只是到交趾缅甸一带,再往南就没有了。
航海有一种大杀器叫过洋牵星术,有些大汉主义砖家信誓旦旦说过这个技术是汉族人发明的,当然也只是他们关起门来叫嚷,走出国门他们就没声音了。从大秦到宋朝,有中原朝廷的舰队出发到印度、波斯吗?根本就没有,元朝倒是有过,他们用海船给远征军运送补给,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拿到了阿拉伯人发明的牵星术。
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的天文学和数学,沟通西欧和东亚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的航海发达,他们逐渐摸索出过洋牵星术。因为牵星术可以定位船只的纬度,被阿拉伯人视为绝密,所以远洋贸易也被他们所垄断,但是其中的指南针确实是中国人发明的。08年的奥运会有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表演,演员手上拿着的只是司南,没有拿着牵星板的,要不然丢人都丢到国际上了。
明代舟师曾利用牵星板来测定天体距海平面的高度。有了星体的高度和所在方位,便可以判定当时所处的纬度。其中尤以观测北极星的高度确定纬度更为方便,因为北极星的高度就等于当地的纬度。使用时,手握牵星板,将握板之手臂伸直,让木板的下边缘保持水平线,上边缘对准所观测的星辰,这样就可以测出船舶所在地看到的星辰距离水平线的高度。高度不同可以用十二块牵星板或象牙板替换、调整。由于事先知道一指等于1.9度,算得纬度值也很容易。
不过,使用牵星术只能得知船舶所在的纬度,但决定一个地理方位需要通过纬度和经度两个数值来实现。古人确定经度是不容易办到的,他们通常用计算航船的速度来实现。例如,船队向西北方向航行,以每天行进10千米计算,可推知一个月后船已经行至距离西北约300千米的地方。
阿拉伯人对人类航海史的最大贡献,就是过洋牵星术、三角帆与印度洋季风航线的探索,他们可以横渡印度洋而不需要沿着海岸走。《福建渔民航海指路薄》记载:“明永乐元年奉旨差官郑和、李恺、杨敏等,出使巽域,躬往东西二洋等处,开软(朝)贡累累,校正牵图星样(牵星图样),海岛、山域、水势一本,务要巽取能识山形水师,日夜无歧误也。”可见郑和在下西洋前,已经着手收集到包括牵星图在内的天文导航定位知识,一路上校正,这也说明中国人的船队是第一次走这么远。
《顺风相送》所载“观星法”中某些星名,如凉伞星、灯笼星、布司星等,都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星名,即使所称此北斗星的画法也与中国完全不同,并言“中星居处不动”。看来牵星术确系阿拉伯人的发明,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改造,才成为郑和下西洋航船定位的主要器具。
中国的天文学比印度、阿拉伯落后,特别是阿拉伯,打下君士但丁堡之后,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知识传承,在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上的领先,也是理所当然的。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