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武林界的说法,这是进入先天境界?唐志有点不敢相信。再下一步是炼神还虚:全身意气、内功、外功化为虚无,了无痕迹,与环境融为一体,我即是天地,天地即是我,周身一草一木,蚊蚋虻虫都能察觉。这时就能炼成传说中的化劲。所谓“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我们身体的小宇宙和大宇宙本来就是能够沟通对应的,只是因为后天尘俗熏染,我们越来越麻木不仁了,进入化劲就能还复人体的天性,所以叫还虚。
拳法练罢,唐志觉得还不过瘾,来到兵器架上拿起一把马槊挥舞几下,他学过枪法,基本上都是用的白蜡杆枪,不过用马槊也是一样。
唐朝的武将很多用马槊,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都善用马槊。从魏晋到南北朝到隋唐是骑兵对决的时代,这个环境造就了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槊下可以一击而破。
槊的制造成本昂贵,费时而且繁复,失败几率高,耗费大,一杆槊使用以及废弃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强弓。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往往只能少数世家子弟装配,而一般文人贵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因此,槊与世家贵族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其标志。
南宋之后,高手一般都是用枪了,内家枪法也开始形成。武林界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说法。枪扎一点,着力在一点上,当然劲道大,同时也最难练。这一点要扎在要害部位,一点就死。在万马军中,马踏连营,速度飞快,点到即死,那得多么大的眼力和功夫。
内家枪法基本上都是用白蜡杆,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一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一个动作干两件事。
其实马槊也是像白蜡杆一样有弹性,能存住力量。上等马槊往往使用柘木。原产西夏的宋朝著名大杀器神臂弓,用的是桑木,而柘木——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贵的一种,被视为槊的首选,其硬度与柔韧度均极其出色。
神臂弩的木材,最重要的就是弯折回弹、瞬间复位的刚柔并济的能力,因此柘木是冷兵器军械中最好的造槊材料之一。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杆取柘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外层再缠绕麻绳。
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
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唐俭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追随高祖的武将出生,花大价钱叫人制作了几把马槊。唐志挥舞了几下,得心应手,比白蜡杆强,当然,白蜡杆要便宜许多。
唐志一时兴起,耍起了后世自己所学的杨家枪法108式套路。真正的杨家枪只有24式,简单实用,主要是为了沙场杀敌之用,所以也不好看。武术学校为了商演赚外快,把许多枪法的套路合编成108式,非常具有观赏性,特别是团体武术表演非常够劲。
初唐闲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