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琼兵锋所到之处,县城皆降,苏琼兵不血刃便打到了雁门关下。
吕氏春秋、淮南子都称天下九塞,句注其一。可见句注早以险要着名。古句注就是雁门雁门关位于此。“雁门”名称的由来,据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大约在汉武帝初年已置关,以防匈奴。
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重新建关,就称雁门关。其时是为了防南,不是防北。隋唐时称西陉关,后复名雁门关另说雁门关由其西侧的西陉上同名关迁此。历经各代迄乎明初,这关已倾颓殆尽。明洪武七年1374在旧址上重建关城,并筑“内长城”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以防北西蒙古势力侵扰。经嘉靖年间增修,于万历年间复筑门楼。以后大概再未有修建。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石座砖身,形势雄固。有关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和西门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门。北门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其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防备十分严密。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
早在战国后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经相当强大,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匈奴单于曾率十万余骑攻打雁门。李牧利用有利地形与匈奴决战,结果大败匈奴。
苏琼此番便是要强攻雁门,他不只是要用雁门关守住并州北门,他还要打过雁门关去,将匈奴尽数驱逐!
主公开恩
主公开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