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有两拨人相继走了过来。
在前面的是一身丧服的张皇后,其人身旁跟着的是越王朱瞻墉(yong)与襄王朱瞻墡(shàn)。
(越王与襄王皆是张皇后的儿子,朱瞻基的同胞弟弟。)
后面跟着的是汉王朱高熙与汉王世子朱瞻坦。
众人见张皇后与汉王都到了,连忙行礼。
随后行在礼部尚书吕震便出列,开始举行洪熙皇帝的大殓。
因为一切都有流程,所以只需按部就班的进行即可。
这让张忠不由渐渐无聊起来了。
可当流程进行到最后,却出了问题。
“太子不在,诸王年幼,如今只好请汉王率领众人致奠。”只听行在礼部尚书吕震徐徐说道。
听了此言,汉王毫不迟疑的上前一步,便准备领着众人行礼。
张皇后眼见如此,本想阻止,但一想到汉王跋扈,自己的儿子朱瞻基还没回京,不便此时因为这些小事与汉王闹僵。
迟疑片刻后,没有出言阻止。
众人见张皇后都无异议,便准备跟着汉王行礼。
“不可”
张忠看去只见出言阻止的竟然是行在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
张皇后见杨士奇阻止,不由脸色一变,因为她知道杨士奇作为洪熙皇帝的心腹重臣,是她能够依赖的人。
如今杨士奇阻止此事,便意味着此事有诈,显然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样简单,只是进个香、磕个头的小事。
“杨士奇,你为何阻止?”张皇后问道。
杨士奇先向张皇后行了一礼,恭敬回答道“大殓致奠之礼,寓意上绍帝统,不可轻予非人。”
张皇后听了猛地吸了口凉气,好家伙,自己差点着了道。
杨士奇说的意思是大殓的时候,谁带头给大行皇帝致奠,谁就会被承认有了继承皇位的名分。
本来洪熙皇帝死后,唯一有继位名分的便是太子朱瞻基。
可是他远在南京,无法行致奠之礼。
于是乎,若是杨士奇没有阻止,让汉王顺利的行了致奠之礼,便让汉王有了名分。
那么到那时,这皇位到底应该属于谁?,恐怕靖难之役又会再次上演了。
“杨士奇所言极是,汉王不可行致奠之礼。”张皇后连忙说道。
“太子不在,诸皇子年幼,国赖长君,本王这个做叔叔的自当服其劳。”汉王见自己的谋划被杨士奇破坏了,怒目说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仪岂可轻废。”杨士奇毫不退让“太子未死,只是尚未归来,汉王岂可越俎代庖。”
“你.....”
汉王听了怒极而笑道“你以为本王的刀不能杀人吗?”
杨士奇一脸凛然道“汉王勇武,天下皆知,自然能杀我,但是汉王杀不尽天下有识之人。”
汉王朱高熙一时语塞,场面顿时僵持不下。
“不如折中一下。”少师兼吏部尚书蹇义见状说道“由张皇后带头致奠,汉王、越王、襄王并排施礼。”
此话一出,张皇后看了杨士奇一眼,见对方颔首,便说道“那就这样吧!”
众人见状纷纷附和。
汉王朱高熙无奈,只好应允。
就这样才算把大殓流程走完。
而旁观一切的张忠,心中不由五味杂陈。
“天家果真无情呀!”
大明勋二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