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软版印刷。
司马祗首先试着弄一下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比起雕版印刷术也避免了这些缺点,但是却没有在当时引起重视。
用胶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到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样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非常快)。
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这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在排字模了,这一块印刷刚刚印完毕,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模(印模),用来准备(防备)同一版里面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用纸条做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如果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就可以刻制成功。
不用木料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会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使用完毕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擦拭它,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活字印刷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不过,这个杀手锏现在使用显然还不太是时候,司马祗打算等到八王之乱结束之后,在给这些世族们来一记重拳。
世族之所以能够垄断朝堂的原因还不就是在于垄断了文化嘛。
怎样垄断文化,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的底层老百姓基本上都是文盲,识字儿压根儿就没有几个,能读上书的至少家里也是小康家境。
底层的老百姓屁都不懂,你让他们怎么争得过这些世代书香门第的高门世族,不可能的嘛。
再加上这时候也没有所谓的普及义务教育,什么四书五经,全部都是手抄本儿,还极其容易出现错别字,所以,自然也就是一字千金了,洛阳纸贵,说一句价值连城也毫不过分。
也只有世族阶层才能够买得起书,至于底层老百姓,他们连饭都吃不起,你还叫他们有闲钱买书?
做梦呢吧?!!
大晋枭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