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土地,说到底是几个方面的资源在起作用,包括土地、农作物、水灌溉、农具和人畜力。土地已经圈定了,具体如何设置田垄和田沟,如何翻种,乡农们自有经验,无需多赘言。但如何保持地里的肥力,我还是有点经验的。一个是翻耕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深耕,把地底的肥力翻出来,二是要注意施肥,除了踏粪、草粪外,平常我们烧锅烤火后的草木灰也是上好的粪药……施肥非常重要,希望房主管能专门安排人手去负责。”
“关于地里的作物,我们将大片的土地圈定起来统一耕作,原就是要做好统筹安排的,根据不同的土地特性,哪里适宜种植粟、黍、豆、麦等主粮,哪里适合植桑、种麻,哪里栽种瓜果,哪里应该培育蒜、姜、葱、韭等佐料物……或是这些作物间而种之?还望房主管能合理布局,做到地尽其用。”
“再次是灌溉。单靠人力去挑水,终究不行,浪费大量人力不说,灌溉效率太低,而且也不是长远之计。我建议,开渠。这里水源充足,地势也有起有伏,且坡度不大,只要能选定合理的线路,通渠的成本应该不会太高。县衙里有几名工曹的官差,都深谙水利一事,房主管若是需要,随时可以差遣……”
听到这里,房主管忍不住插话道:“杨县尉说得轻松!要从溪水里通一条沟渠过来,你知道要花费多少钱财和人力吗?这钱由谁来掏?”
“不管花多少钱,通渠是造福万代的事,一定要做。”杨钊坚定道。
房主管不依不挠:“杨县尉别跟我讲什么‘造福万代’,这类高调我听得多了,也不爱听。我就问杨县尉,通渠的钱谁来掏?县衙的库房里还有存货吗?”
杨钊尴尬地笑了笑:“衙门里确实没钱。但也请房主管放心,不论通渠的成本是多少,总不会让你一人承担。我们可以先干着,花的钱都记在账上,两家平摊。只要账上记明白了,县衙便逃不了干系,迟早会补齐的。”
“杨县尉倒真会算计!绕了半天,不还是要让玉溪园来出钱吗?”
房主管冷笑两声。
可杨钊听出来了,房主管虽是表达了不满,却没有完全否定这个提议。
只要能再抛出一点诱饵,他必然会上钩。
至于这个诱饵,杨钊心里还真有一个。
大唐之骨鲠忠臣杨国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