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祀的确是信心百倍,可陈献章依旧担心贪多嚼不烂。古话说得好,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固然章祀资质在他看来很好,可想做到通经未必就是资质上面的问题,更重要还需穷经皓首去钻研。
而按照日后规划判断,章祀肯定在没有科举之前,日夜忙着时文应对科场。中第之后,又要忙着处理公务,如此一来哪来的什么时间去钻研经术?
没有考完试就把《四书五经》之类的全烧了,已经是对于求学最大的尊敬了。
至于说王恕、邱濬在官场沉浮,同样可以做到通经。但是像这两人,整个世界又有多少?又如何肯定章祀就一定比得过两人?
籍此种种忧虑之下,陈献章不免的就提了一嘴:“你这小子,杂而不精,不知道?”
“弟子知晓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乘着年少广集知识,来日不管仕宦与否,都会不如他人。
至于贪多嚼不烂,弟子以为诚心向学,砥砺前行,终有一日也会嚼烂。”
章祀本身也不是一定非要通经不可,但话赶话说到此处,自信心膨胀的他,不免的就继续吹嘘了下去。
陈献章再次对自己这个弟子刮目相看,叹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好,只要你有这颗心,休说是两经,便是通晓经书又何难?”
“这一切,还需老师点拨,不然弟子怎敢妄想那通经?”
“以你的资质,将《五经》即各种注疏想要牢记并不是难事,但是能够背诵,不代表能够融会贯通。
对于教学的事,我已经说的很清楚,全在你自己。为师便是不会给你灌输那多想法,只在紧要之处提点,其它的需要你多思、多问,可曾记得?”
陈献章虽然对章祀非常满意,但他依旧不改教学风格。即是章祀对于学习方面之事,他只负责在一些地方,给予解答,其它的并不会给予帮助。
章祀也知道老师教学,所以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于是微微颔首,再道:“《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不知老师以为何意?”
《书》中数万字,惟此四字被儒家奉为精髓,认为这是古之圣王道统传承根本所在,所以章祀每每读到这篇的时候,总觉得甚为不解。
陈献章并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反问章祀一句:“你可记得集注?”
“《四书大全》引蔡集注称:心是人的知觉,位主中枢,而向外散发。发于形、气的则可以称之为‘人心’。发于义、理的则可以称之为‘道心’。
人心容易有私心,难以大公无私,所以才危。道心容易晦暗难明,所以才微……
至于《书传》则说:危就难安,微就难明,因此告诫,以精一之功,允执其中。”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不明的?精一即尽心全力,钻研其中奥妙。”
“精一之功如何用?”
如果按照注解来看,这句话就变得非常明了,按照气、道解释,也能清晰知道话里的意思。
但是明白不代表就了解。
譬如一个说中文的对着一个学习过简易中文的外国人交流,说出对方不曾学习过的词语之时,对方必然一脸茫然。
虽然字分开他都能认识,而且能够知其意,但若是分开之后,那就对方就未必能够知晓其中之意。
中文博大精深,同样的字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组句、不同的组词,其意也有可能大相径庭。
虽然注解说的非常明白,但终究只是微言大义,诚然言浅意赅,但同时也为别人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根本无法具体、形象的知道,这句话内涵的真正含义。
“惟精惟一属于皮毛关系,没有惟精,则如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唯一,则毛之不附,皮将焉存。
如同你我师徒,如果为师尽心不授,你怎能知晓道理,如若你不尽心学,我又如何将道理传授?
这授学则可比喻为惟精,受学则可看成惟一,授学、受学都是进益的精一之功。”
宦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