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龙舟赛比完了,但人们的热情仍然高涨。这时不少乡绅富商纷纷出面讨一个好彩头,给鸭子系上红丝带,放到水中,让凫水的能手们下水抢夺,得彩者便可凭借鸭子换取不菲的喜银。
于是人们继赛龙舟之后又爆发出阵阵欢呼。
及至日头向西,人们大多也兴尽疲乏了,但脸上仍洋溢着喜悦。
这时便到了投粽子的时候了,各家各户纷纷行动起来,无数的粽子投进颍水之中,拮据些的投上一个两个,富裕些的投上七八十数个,更有甚者,成筐成筐地往水中撒,场面极其壮观。
许是祈求无病无灾,许是纪念楚人屈原,许是纪念伍子胥,许是曹娥,又或是为了纪念哪个人,不一而足,只有投粽的人自己才知道。也许有的人只是赶一份热闹,讨一个彩头,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愿景儿。
虽然往江里投粽子的行为有些浪费粮食,但生活总要有些仪式感,人们才会活的有精神,有希望。
而且没人会真的用吃的粽子来投江,都是一些特制的,只外面有一层糯米,里面包的是艾草菖蒲等物。更何况鱼儿吃了粽子长得更加肥美,最终还是要回到人们肚子里的。
端午,除了人们的欢呼喜悦,还收获了无数诗词佳作。
望江楼上,众多文人士子争显才能,一首又一首诗词被传到三楼,以期能得到大人物的赞赏与看重。
不知是谁开的头,三楼众人齐齐鼓动,要陈颍作一首诗词来。
赵旭饮下杯中酒,开口道:
“不过是作首诗词,又有何难,但是各位不拿些彩头出来,就想空口使唤我儿,岂不是有些不地道,快快拿了彩头出来。”
众人皆是欢笑着拿出彩头了,然后继续起哄让陈颍作诗。
陈颍只得心中愤愤吐槽着这坑儿的爹。事先毫无准备,这时让他即兴作诗,急切间如何作得。
幸好陈颍脑中有不少诗词储备,换了其他家族的子弟来怕是立马变成“社死现场”。
陈颍略作沉思,翻着脑海里的诗词,最终选定一首,提笔挥墨。
喜迁莺庆端午: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陈颍再一次无奈化身文抄公,收获满场赞颂喝彩,还得了不少彩头。
回府后,陈颍派人去接了宝琴来。白天要过端午佳节,薛适上京到内务府交接领了采办的任务,也在端午之前赶回了颍川,陈颍自然不会打扰人家一家团聚过佳节。
晚间接了宝琴来一同给她的好姐妹陈沁过生辰。陈家祖孙三代再加上一个宝琴,在三恪堂内摆了家宴,齐齐庆祝陈沁又长了一岁。
“最喜欢哥哥做的寿面啦,又好吃又好顽。”
看到陈颍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面放到她面前,陈沁高兴地鼓着掌跟宝琴炫耀。
宝琴微微一笑,脸上并无艳羡之声。
我过生辰的时候颍哥哥也做了给我呢
吃过寿面,众人又拿出给陈沁的生辰礼物,陈沁收着礼物,笑得合不拢嘴儿。
陈颍又拿出黛玉托他送给陈沁的生日礼。上次黛玉生辰时,陈颍南下,陈沁也是让陈颍帮着带了礼物给黛玉的,如今陈沁生日黛玉自是不会忘却的。
端午过后,陈颍便一心读书,准备院试。
读书之余,时常陪同陈沁和宝琴顽耍一阵,调节一下心情。还常与苏州的黛玉和妙玉书信交流,日子娴静惬意。
端午后过了几日,陈颍倒是收到了一封意料之外的信。李铭自京中来信感谢陈颍,信中提到他读了陈颍所赠之书获益匪浅,还写了不少他的见解看法,提了一些疑惑询问陈颍。
红楼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