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朱朝越的喃喃自语,朱朝先笑了两声,冲他说道:“明镜,你准备一下,明天可以带人去周围村镇诛杀地主,招募士兵了。”
“明天?”
“嗯,溧阳一夜就能攻下。”
溧阳城头。
本县的捕头带着几十个捕快并城里的帮闲白丁,一共不到两百人守在城头上,而远处是步步紧逼过来的大军。
“放,放箭!”
敌人还没到,就听见一道声音嚷嚷起来,捕头惊怒无比,回头一看,却发现溧阳县令已经带着县衙一众班底上了城墙,而放箭的命令正是出自于县令之口。
资料:赵文哲,20分钟后改掉
赵文哲从小随父习文练字。稍长,求教于本镇名儒瞿麟征。在这位启蒙严师的谆谆教诲下,长进很快,更由于他生有异禀,读书一目数行,深得瞿麟征的喜欢,视为高足。
乾隆七年1742,赵文哲十八岁时成秀才。此后,赵文哲的诗作,己在同辈和师长中广为传诵,其诗风格逸雅,又时为人抄传,转辗而遍于朝野。不久,为朝中工部侍郎梦麟、内阁学士李因培等人所知,荐入庠序,补诸生,升廪生,而声名益噪,当世推为博雅。
乾隆十三年1748,上海县申江书院创立,赵文哲即入申江书院求学。山长凌如焕,与赵文哲同学者有青浦王昶、嘉定曹仁虎及王鸣盛等人。皆有诗名,而推1赵文哲为翘楚。后来,长洲高士,被乾隆誉为“东南二老”之一的沈德潜遴选上海赵文哲、黄文莲,嘉定王鸣盛、曹仁虎、钱大昕,长洲吴泰来,青浦王昶之诗合编成吴中七才子诗选一书,后传至日本,其国相高棅为七律,人赠一章,寄估舶以达,人艳称之。于是,赵文哲等吴中七才子的诗名,不仅遍传国内,而且已蜚声海外。
乾隆二十七年1762,赵文哲三十七岁时,皇帝第三次南巡,召试献赋,应试者除赵文哲外,还有陆锡熊后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之一、张果浚、张熙纯等。圣驾亲阅文哲所撰“海塘赋”后,定赵文哲御试一等第二名,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随帝到京。第二年赵文哲升为方略馆纂修官,分修“平定准噶尔回部方略”、“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大清一统志”及未成之“音韵述微”、“热河志”诸书。
乾隆二十九年1764擢升直军机房,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皇帝密诏撰拟事宜,成了乾隆的宠臣。奏记文字都出其手,大学士刘统勋、刘伦、于敏中等人皆叹其为异才。
1768戊子革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