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挑乱汝颖,乱我军腹心;第二是为河北拖住我军。”
夏侯惇要算政治账和人心账,对两人继续说:“他以数千之众拖累我万余精锐,中原之士会如何看待此事?所以他会不胜而胜;我军放纵他轻易退去,也是不败之败。”
于禁当即点头:“元让公所虑,仆深以为然。若不能严惩刘玄德,我军退,他又来;我军来,他又退。如此反复,我等精锐之师将疲敝难用,也会成天下笑谈。”
不能顺着刘备的节奏来打,刘备就三四千人。
来回反复的出入宛口,普通将军打不过也挡不住刘备。
放任不管,刘备会步步蚕食扩大危害;如果要管,就要派高档次的团队过来。
如果每次过来刘备就跑了,你若不追,那刘备还敢来。
还有就是刘备退军后,你这支高档次团队是留守驻防,还是后撤去河北参战?
驻防,万余精锐被白白钉死、浪费了;撤去河北,刘备又会来宛口浪荡。
只要算明白这个账,在刘表插手有限的情况下,最好追着刘备往死打!
不求打死刘备,哪怕己方三千人换掉刘备一千人,也够刘备心疼大半年。
打疼刘备,己方留偏将守御宛口就可以了。
主力精锐自能投放到河北,拿下河北,天下传檄可定,何必在意区区刘备?
哪怕讨论的很明白,可李典对于追击缺乏兴趣。
就是擒斩刘备,他李家的生活、地位也不会有本质改变。
他也不缺这样的巨大功勋,比之功名,他更想自家部曲安全回家,与妻儿团聚。
荡平群雄,天下归于何人,都不干李家的事情。
所以说,李家有必要急匆匆去拼命?
曹公的礼遇,是建立在李家部曲强盛、团结之上的。
若没了部曲宗族,自己又算什么?
自己终究跟于禁不一样,于禁寒门出身,麾下军队打光了随时可以补,于禁真没什么好心疼的。
于禁如此,夏侯惇也是如此。
李典怠战的心思就写在脸上,夏侯惇、于禁见了也不生气,行军打仗总得有些人跟在后面押送辎重补给。
三个人出身立场不同,各自的追求也不同。
当即就分配好了任务,由李典领后队押送物资;夏侯惇五个营、于禁三个营合兵一处顺荆豫驰道追击刘备。
另夏侯惇分出去的偏军两个营汇合鲁阳守将路招两个营组成别部,顺寒鸦道推进。
各军于堵阳汇合。
路招麾下有三个营,留一个营已经足够守鲁阳城。
至于天下人瞩目的黎阳之战,还未爆发实际战斗,宛口这里就这样爆发了万人级别的野战追逐。
夏侯惇很清楚,他不能考虑眼前,更要从全局考虑。
例如最重要河北之战,算清楚里面的账,才能结算这处侧翼战场的账目。
先算河北。
不到关键时刻,没人愿意攻坚。
黎阳是坚城,张辽、徐晃、张绣也只是在附近扎营、筑城,采取步步为营的包围战术。
断掉黎阳城、黎阳西城的补给,饿杀守军,才是最省成本的。
二城守军绝粮丢城,会对袁氏统治根基造成致命打击。
所以曹军的围城战术,是逼迫河北军队救援时进行野战。
围点打援。
不管是绝粮逼迫黎阳二城投降,还是野战击败河北援兵,都能快速动摇袁绍之后的袁氏根基。
等步入六月盛夏,酷暑炎热对披甲士兵来说太过于折磨。
所以曹军目前只能步步为营,以最稳妥的战术包围黎阳二城。
黎阳二城互为犄角,哪怕到了天气凉爽的季节,曹军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攻坚的。
驱使降军攻坚是传统,可前线的张辽、徐晃、张绣都是官渡战役期间立下大功的。
直接让他们去攻坚送命,以后还怎么统御降将外姓?
降将降军不肯攻坚,难道让谯沛人、汝颖人或者青州兵去攻坚?
鹅的三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