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如此,曹操比别人更懂刘备。他青梅煮酒抚慰刘备,说的都是真心话,他想把刘备拉到自己这条路上,因为这条路他走的太孤单了,太没有安全感,心理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无法诉之于口。只不过这种感觉实不足为外人道,刘备明显是被曹操的话吓到了。可回去之后似乎又明白了一些什么,来自敌人的承认,让刘备又一次振奋起来。原来他坚持的并不是没有人愿意接受,只是所有人认为他太难了。难?那算什么?我刘备一生容易过吗?
于是刘备又开始坚持他的道路,失败失败,退却退却,一直退到了建安十二年。长久以来的坚持,终于让刘备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好在,老天爷心善,是心善吧!在刘备退无可退的时候,在刘备快要崩溃的时候,在刘备快要失去自己的时候,送来了一个人——诸葛亮。
诸葛亮拯救的是刘备吗?不止。他拯救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所有这些人心底最后那一抹希望,也是百年后、千年后、无数年后的希望。诸葛亮的出现让刘备守护了最后一片净土,他们证明了在礼乐崩坏,世道浇漓的时候,仁义德行,以民为本这些东西也有存在的空间。
他不知道中华两千年历史中,像他这样的人不多。但是只要有一点,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足够激励后来者前仆后继。他和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诉后人。
这样,也,行得通。
诸葛亮的出现让刘备守护了最后一片净土,他们证明了在礼乐崩坏,世道浇漓的时候,仁义德行,以民为本这些东西也有存在的空间。
可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上天又是残忍的。他给了刘备和诸葛亮希望,却又让他们挣扎在痛苦中。因为汉室不可复兴,国贼不可卒除。于是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于是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于是姜维说,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他们愿意为这一抹暗淡的光,战斗到最后一刻,等到曹操的剑刺破他们的胸膛,热血也没有变凉。可是让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坚守的东西被一步步蚕食,最后彻底湮没,那该是怎样的绝望?所以英年早逝也是一种幸运。
如果有机会,真想看一看那个以“小善小恶”为祖训的王朝有怎样意气风发的君主?如果有机会真想看一看那个以鞠躬尽瘁为标杆的王朝有怎样矢志不渝的朝臣,就算最后变成了为了远大志向而不归不回,想必内心也是幸福的吧!
PS:实在抱歉,原本是准备写刘义逊的隆中对的,可是写着写着忽然很烦躁,想起了刘备的一生,诸葛亮的未来,情不自禁,今天就这一章了。感谢大家投的推荐票,我都看到了,谢谢。
补充,我为什么说魏晋风度成了绝唱,请看这个故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将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另,《三国志》: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从刘备救援徐州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