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中五城的兵马指挥聚在东城坊官李胜家里,他们五个城的坊官虽然互有龃龉,但整体利益是相同的,彼此间的摩擦,不过是你占得多了,我吃的少了之类的琐事,整体而言,还是一致对外的。
他们与京师这些组织间的龌龊事儿可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可以说,这些组织若是没有坊司的支持、纵容,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犯下这累累罪行,取资于盗,同盗合污,可谓恶贯满盈!
“怎么办!”三个大字如利刃一般,悬在五人头上,让五人如芒刺在背,不得安宁!
“去找杨侍郎?”东坊坊官李胜提出建议。他口中的杨侍郎乃是兵部右侍郎杨继,坊司由兵部直管,只是平时头上还有巡城御史。借着这个由头,坊司逐渐也就与都察院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察院甚至比兵部更像坊司的主官。
“万万不可!”中坊坊官李彤连忙制止,“杨侍郎是我等的撒手锏,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惊动杨侍郎!”
西、南、北三坊的坊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去找潘察视!”北坊坊官廖永的提议得到了其余几人的赞同。御史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纠察不法,是他们的职责。作为监察坊司的御史,若是秉公执法,自然不能让坊司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可惜,某些贪财好贿、贪赃枉法的存在非但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成了帮凶,这就没办法了。当然不否认,这其中的确有勇于任事、秉公办事的存在。但也不能掩盖这个群体好、坏分明的态势。
从太祖一直到现在的景泰皇帝,御史颇有点生不逢时,太祖、太宗就不必说了,御史要是敢乱吠,这二位可不惯毛病!到了景泰皇帝,虽无太祖、太宗的雄才伟略,御史们却又遇到了几位强势的尚书,而御史们的意见领袖左都御史王文宥于内阁,饱受几位尚书的压制,并无施展抱负的环境。御史们也只剩下风闻奏事的职责了。
即便是风闻奏事,也得言之有据,不能空穴来风,这几乎废了他们九成的武功,基本成了废人。
“这就去,”李彤说道,“别墨迹了,赶紧准备,北镇抚司的诏狱谁能撑过去?咱们不想明天被抓进去,就赶紧行动起来!”
五人一起去找监察御史潘洪,他是监察五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可以说,但凡这位负点责任,坊司那点破事早被捅出去了,哪儿还容得他们逍遥到如今。
潘洪自然也得到了风声,而且他们比坊官想的更加全面,毕竟身份地位不同。
什么时候不能整治京师治安,非得现在?现在朝中几件重要的事儿一是太子问题,二则是文武之争了。皇帝陛下与几位掌握朝政的尚书在这个节骨眼上颁下这样一个命令,其潜台词自然是不言而喻:你们最好给我适可而止,否则,就别让我抓到把柄!
如今就太子问题,基本分成两派,一派是内阁王文为首,所谓“谋立外藩”。最膈应这个提案的,自然是皇帝和太后了,自家的江山,为何要让给外藩?即便那个外藩是仁宗的亲孙子,那也不行!
而几位尚书的太子人选,皇帝陛下又接受不能,太后倒是无所谓,反正只要不是外藩就行。
至于文武之争、内阁与六部之争,早已是常态了。但跟太子之争比起来,似乎就没那么引人注目了。
先说文武之争,现在军中的几位宿将,比如石亨、王骥之流还在,文官也只能暗地褫夺武将的权柄,总体而言,双方的争斗还是比较温和的。勋戚武将们虽然不满自己的权柄被褫夺,但却也没有阻止文官的法子,只能靠几面大旗在哪儿立着,让文官的褫夺过程不是那么顺利。
内阁和六部,这其实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就内阁那几位,对上几位尚书,不过是蜀犬吠日罢了,几位尚书实在不耐烦了,才会一巴掌拍下来。如今,是不是表示几位尚书已经不耐烦了呢?
也是,几个月前,刚刚处置了一个刘纪,这才多久,内阁又开始不安分了,任谁也会不耐烦的。
锦衣辅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