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此时江南的士绅集团还未成气候,毕竟国朝立国才几十年,太祖与太宗这对父子又是有大能力的一代雄主、狠人,不论是谁,敢于威胁朱明天下,这对父子对谁都绝对不客气。再加上此时商人手中虽然有钱,但还达不到形成一个阶层的底蕴力量;不过,在江南,由于人民生活富足,读书人越来越多,士绅集团此时已经初具规模。
因此,国朝此时还不需要为如一张大网般将各方利益联结起来、却唯独抛弃了国家利益的士绅阶层而烦恼;但由于江南的士绅已经有了形成的土壤,因此国朝也要未雨绸缪了,之后的几年,将是士绅集团爆发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旦让这个庞然大物成长起来,即便是皇权,都无法制约之。
这便要看朝廷的选择了,朝中大佬看没看到这一点?怕是看到了,不要低估那些身在高位的大佬的政治眼光,做到这一步的人,那个是易于之辈?
看到与是否采取行动是两码事,这便要看大佬本身的立场了。此事多说无益,如今朝堂上的那些人,除了仅有的哪位,那个背后不是利益纠缠。
为何要打压士绅?只因他们只顾自身的利益,什么国家兴亡,民族安危,都与他们无关。于是当陕北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时,他们无动于衷,歌舞升平;当朝廷连军饷俸禄都无钱发放时,他们朝欢暮乐,纸醉金迷;于是当建奴的屠刀挥过去时,一切都成了泡影。
现在的大明朝还算是一个健康的人,有些事情,既然提前知道,那么,以制度约束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自然便可防患于未然,但是,谁去做呢?
张璟想试试,前提是他掌握了足够的权力。他也不是想让大明朝千秋万代,他没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责任。自古无不亡之国,就算强盛如汉唐,还不是一朝倾颓。只是,我汉族子民的王朝周期实在是太短,三百年一轮回的历史周期,惯性太大,对汉文化、汉子民的摧毁也更大。
哪次王朝更迭,不是伴随文明的倒退与人口的急剧减少?
别的不说,东西两汉更替,人口少了千万以上;五胡乱华,我大汉子民几无容身之地;南宋时,更是被鞑子屠杀了七成以上的大汉子民;至于后来的建奴,就更不必提了。
太惨了!
至于说文明的倒退,唉,提起来,真是让我大汉子民扼腕叹息,掩面长泣。别的不说,仅仅是军器制造,宋不如唐,明不如宋,越来越差劲。
张璟没有那么多的雄心壮志,而且,即便他有那些想法,没有相应的力量支持,一切也只是空谈。不过,闲来无事之时,张璟也会臆想一番,若是自己手中掌握了足够的力量与权势,他会怎么做?
建立一个多么庞大的帝国,这种野心就不要有了。事实上,任何一个王朝的衰亡,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因为自身的腐败。基于此,建立一个良性的、可循环的体制,使这个帝国拥有一点自我调整、恢复的能力,那么,是否便可以避免二百年后的那场惨剧?
拥有这样一个体制的华夏文明,是否会创造出无比璀璨的、更加强大的帝国?
对于我华夏子民而言,二百年后建奴窃据正统,是我华夏亘古未有之浩劫,更是文明的倒退!
打住。
冯同也是大商人中的一员,不过因为靠山倒台,手里的盐引成了废纸,有引无盐,即便有盐,冯同也轻易不敢去兑,一个不留神,就血本无归。
张璟点点头,给冯同吃了一颗定心丸,“此事某会留意,掌柜不必担忧。”
冯同自然欣喜,二人又就盐业情况进行了一番交流,主要是冯同说,张璟听,对目下的盐业终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张璟无言,只能说触目惊心,此事按下不表。
从同和粮行出来,天色已经黑了,张璟直接回家。回到家后,拜见了母亲,又和妹妹见了一面,张璟便直接回房了。
与此同时,门达家中,他正与心腹谢通、逯杲二人商谈,“人派出去了?”
逯杲应是,“小人派了两拨人,一旦发现毕同知行踪,立即回报,签书放心就是。”
锦衣辅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