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元隆望着正在做胚的老窑工那精妙的手艺,感慨万千,“咱景德镇有二宝,一个是高岭土(在高岭发现的瓷土,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烧瓷材料);一个便是世代相传的老窑工了”。
正感慨着,忽然,好友秦氏私窑主秦逸斋闯了进来。
冯元隆和秦逸斋都不是饶州人,乃是建昌人。现在景德镇的私窑主,主要分两帮:一帮是本地窑户;另一帮是建昌来的窑户。双方竞争得很厉害。历史上,一百多年后,本地窑户败给了建昌窑户,景德镇的几个大窑,都掌握在来自建昌的几个家族手中。
“冯兄,汝看了官府告示了吗?他们要将官窑发卖了”,秦氏和冯氏向来同气连枝,秦逸斋有什么事都喜欢找冯元隆商量。
“咳,那官窑荒废多年,窑工都跑得差不多了。买来何用?”
“冯兄,您有所不知。此次是连同署铭款一同发卖,购得者,有资格在铭款上,署‘官窑’二字”。
大明朝景德镇御窑瓷器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流行在器物上署铭款,即通常所说的“款识”,虽是瓷器装饰上的附属物,但却能突显御窑的尊贵身份。
按后世的说法,这是将品牌一起打包出售了。
冯元隆一楞,“这‘官窑’二字,可值银百万,你我二人便是倾家荡产,也要购得官窑”。
秦逸斋亦道:“那些本地瓷商实力雄厚,单打独斗,你我皆不是他们对手。不如咱两家联手,共同吃下官窑。得手后,共同使用这块金字招牌。如何?”
“如此甚好!”
??
在监国靖王灵机一动下,拍卖,这种后世常见的商业活动,在大明朝出现了。
冯元隆和秦逸斋二人来到户部临时在景德镇所设的官棚门口,一名小吏拦住了去路。
“二位欲买官窑?”
“正是。我二人打算联合购买”。
小吏看了两人一眼,“先押十万两定金,证明实力”。
二人付了银子,领到块小牌子,入了场。
进去一看,本地的几大瓷商:蒋氏、刘氏、王氏已经入座了。见到竞争对手,不由得分外眼红。
户部左侍郎张孝起和御史沈光文、马星端坐于主席,监督着发卖。
一员小吏述说了拍卖规则,然后拍卖开始。
“本次拍卖,三十万两是底价,有没有出价的?”
冯元隆和蒋氏,刘氏、王氏家主都举起了手。
“加一次价十万两,有没有加价的?”
“四十万两”,蒋氏家主叫道。
“五十万两”,刘氏家主吼道。
“六十万两”,王氏家主不甘示弱。
“七十万两”,冯元隆加价。
“八十万两”,“九十万两”。
“一百万两”,冯元隆一声大喝。
全场雅雀无声。这个价,可谓大明瓷器界的天价。
“一百万两一次”,“一百万两二次”,“一百万两三次”。
“嘭!”
小吏用一柄小铁锤,敲响了铁底盘,“成交。景德镇官窑归冯元隆、秦逸斋共有”。
??
后世有落第秀才、号“泱泱大明”者,闻此事,作打油诗讥之曰:
靖王雄财主意高,
百万银子落腰包。
千年一觉景德梦,
从此不再有官窑。
南明靖江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