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在官海沉浮几十年,面对过各种各样的诱惑。他不好色也不求财,唯一的野望是名垂青史。
但在朱厚照提及把洛阳当做孟买商路起点的时候,刘健心动了。
一条商路带来的好处千言万语也道不尽。随着海贸发展,中原中心的河南已渐渐失去发展优势。沿海地区变化很大,尤其是泉州。因为一个市舶司、因为一条外国商人能自由买卖的政令,泉州府刨除关税上交的税收抵得上半个陕西、四分之一的河南。
刘健呼吸急促,脑海里不停地在打架。太子抛出的诱饵太美味,背后一定是很棘手的事。
人总要落叶归根。刘健致仕后肯定不能留在顾问阁。他在京师一天,接任的首辅就会收到掣肘。到时候老首辅就是他的下场。人走茶凉。总得在在位的时候替家乡父老做点实事。
“殿下想要老臣做什么?”刘健脸色沉痛地问。
朱厚照轻笑:“一件提了很久也没上日程的旧事。”
刘健把心提到嗓子眼。
“关于官绅一体纳粮。”
果然!太子还没忘呢!
“刘爱卿,本王知道天下所有在职和致仕官员的田地加起来也未必会比藩王多。”朱厚照言辞恳切,“可问题是官员把朝廷给予的特权滥用。民间的投献之风,刘爱卿肯定比本王更清楚。”
刘健苦笑:“殿下提高官员俸禄,又要给致仕官员发月俸,都是为了官绅一体纳粮?”
朱厚照像聊家常一样和刘健聊开。
“是也不是。官员的俸禄的确低了。有权有势,活的不如商人。人心都是肉长的,本王换位思考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贪。”
“太祖不懂经济,有些政令太想当然了。有些东西啊,越是免费越不好管理!该花的银子还是要花。”
“瞧瞧军户制,把军户压榨成什么样,结果呢?”
“让百姓服二十天到一个月的劳役,免费的,谁干的会开心?”
“朝廷鼓励百姓读书科举,有功名之人自然和百姓的待遇不一样。但这不是功名之人撸朝廷羊毛的借口。”
“书读得多,不一定人品好。”
“很多政令出发点是好的,但随着时代变迁、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干预等多种因素,实际落实时损害到了最无助的百姓头上。”
刘健不为所动。朱厚照说的这些道理谁都懂。“殿下具体打算如何操作?”
朱厚照从书案上翻出他这些年陆续整理出来的思路。詹事府有一群能干的官员可以任他差遣。可是关于一体纳粮上,谁的建议他都不信。
刘健双手接过字迹潦草的速写纸。
“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
第一句刘健就看不懂了。不是说要官绅一体纳粮,怎么还免粮呢?还比原有规定提高了。
现行的律令官至一品有400亩免税田。田税规定“官田起科、每亩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亩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每亩八升五合五”。若按照官田来算,400亩需纳粮21石左右。民田只要16石左右。实际操作中,官员家中的田肯定按照最低纳粮来算。免粮数额多了将近一倍!
朱厚照看出他的疑惑,解释道,“朝廷收拾是按照一个地区一收。这个地区免税的地越多,其他百姓承担的田税就会增加。投献的土地越多,当地百姓的负担越重,这也是本王坚持要官绅一体纳粮的原因。”
儋州黎族造反,就是因为权贵们偷偷把百姓的田换成纳税更高的官田,百姓一年到头种地连自家人都吃不饱。粮税越高,百姓留在手里的粮食越少。
“等清丈田亩完毕,理清各地具体的田亩数。有多少地就收多少税。不管地的主人是宗室、官绅还是百姓。朝廷另外会把免去的粮食送到官绅手中。纳粮和免粮分开执行。确保百姓的利益不会收到侵害。”
刘健惊喜地发现“官绅一体纳粮”没有他认为的难以执行。太子并不是想要取消官绅的特权,而是规范特权的使用。
太子别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