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找朱厚照真有事。
盐引只是购买凭证,买盐时还需支付费用。超支的300万引,以及此次市面的“假盐引”都去青土湖兑现。朝廷的几大盐场卖不出去盐,国库可不就空了?
“太子爷,这也算是您变相从国库拿银子了吧?国库的银子您可以拿,但不能这么狠!万一真把土鲁番的柳中城、火州打下来,在那驻兵开销也大。哈密建宣慰司,也是一笔支出。虾夷岛开发,前期投入少不了。如此这般,明年的预算国库恐怕支撑不了。”李荣说出司礼监的担忧。
朱厚照乐了:“司礼监不负内相之名。先天下之忧而忧,比户部那群尸位素餐的官员敬业多了。本王怎么只记得给官员们涨俸禄,忘了给诸位公公们添些呢!”户部至今没有官员向他反映此事。
“奴婢等不敢居功。户部官员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方便提。”李荣不以此为荣。遇经常折腾的太子爷,司礼监私下和内阁互通有无。
提前说了,万一太子爷撒手不管,超支盐引怎么解决?就算盐场能变出大量的盐,市面的盐足够百姓食用,多余的量谁买?再者,谁知道太子爷没有没想到国库税银不足的事。与银子相关的事,太子爷从未失算过。
如果有,大家拍手欢庆,有机会给太子爷一课。
朱厚照心里嘀咕:不是应该落井下石吗?何时与文官关系变好了?
“其实很简单,学宋朝的便是。宋朝有专门的茶税,宋高宗时期茶税高达450万贯。我朝把茶税列入杂税。各种杂税加起来每年也没超过百万两。”
朱厚照肯定不会忘了国库税收。国库没钱,还得他贴。他是唯一的皇子,想要卸担子甩锅都找不到人接盘。
“对我们来说,茶知识消遣之物。对北方种不了蔬菜只能靠茶叶吸收营养的草原人来说,茶比盐还重要。以前茶税收的少,一则是税收低,二则是贸易量低。”
“朝廷弱势,想和北方保持和平,不敢把茶税征的高。朝廷一防御九边为主,根本保护不了深入草原交易的商队,茶叶生意仅能在马市完成。两大原因决定了茶税少。”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部分瓦剌人归化、鞑靼人服软,土鲁番人……呵呵。西北各方,只有大明一个声音。本王将大力支持甘肃的茶马古道。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派兵护送出关经商。”
“对了,还有云南的茶马古道。如果要交界的安南、暹罗、缅甸有什么不敬的举动,大明可以……”
朱厚照一连坏笑。
“太子爷心中有数就好。”李荣从容退下,不想再听下去。
朱厚照叫住李荣:“李公公不忙的话,陪本王一起等消息。”
“回太子爷,老奴忙。”李荣步履匆匆。
-------------------------------------
李荣再次来到文渊阁。
“果然不出所料,太子爷对税收锐减有对应之策。”李荣来找刘健沟通,把朱厚照的话原原本本复述一遍。
太子爷做出的决定需要下头的人执行。太子爷总是给他们意外之喜,弄得他们手忙脚乱。提前收到消息好做安排,别事到临头办不好事又被太子爷嫌弃。太子爷精力充沛,每天像有用不完的力气。百官和宦官们精力有限啊!
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各自发表看法。最后刘健总结:“收茶税是个好办法。百姓喝不起茶碍不着什么事。就这样吧。”
“太子骗了盐商的银子支棱起哈密一战。强势平定西北,加征茶税。一环一环相扣,看似精妙。但万一哪个环节出问题,全盘皆输。难怪太子急躁地等火州的捷报。”谢迁摇头叹气。要内阁掣肘太子,他们恐怕有心无力。弘治帝在还好些,万一弘治帝有个闪失,真怕刚愎自用的太子成为第二个隋炀帝或是……明英宗。
李东阳也是皱眉不止:“太子身边的那帮人都像冒着绿光的恶狼,想把看中的土地都变成大明的。也不想想土地要经营,经营有成才有用!火州在火焰山附近,能有什么?当地人信伊教,不听话怎么办?总不能都杀了。”
太子别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