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蔡邕将酒爵重重的放在了面前的桌案上,颇为愤慨的站起身。
“此事老夫不赞成!”蔡邕说话的语调虽然不高,但那股浓浓的不满之意,帐内诸人谁都能听的清楚。
蔡邕目视诸人,慷锵有力道:“我大汉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施仁德四海者不绝人之祀,在场诸公,不是京中重将,便是州郡豪雄,以人子阵前相逼之行径,未免太过,老夫绝不赞成。”
刘琦在一旁听着奇怪,没想到在索要刘焉三子的问题上,居然会有蔡邕站出来进行阻挠。
虽然他是当世名士,但也是久经风浪,几番沉浮,通晓时政的人,六十多岁的老人精了,又在董卓的麾下干了一年,还会这般的拘泥固执?
不应该吧。
这里面应是别有内情的。
事实上,刘琦和贾龙不知道的是,蔡邕的老师乃是号称政坛不倒翁的名士胡广,其人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奉行中庸之道,历事六朝,为官三十余年,履司空,司徒,太尉等重职,堪称东汉第一名臣。
而刘焉的老师祝恬亦是名士,昔年与胡广是为同僚,刘焉也因此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被胡广辟为司徒府的文吏,并在胡广府中镀金下放为雒阳县令,开始了其一步步仕途之旅。
在士族站位的角度上来看,刘焉和蔡邕是属于同一派系的。
而事实上,如今刘焉的长子刘范在雒阳的左署中,就任于中郎,和蔡邕一起为光禄勋统属。
刘范眼下在左署,也算是蔡邕的臂膀了。
而事实上,历史上蔡邕被王允杀死之后,也确实就是刘范继承了他左中郎将之职,在蔡邕之后掌管左署。
无论是就保护下属,还是士族同僚站位的角度上来看,蔡邕都不会对刘范见死不救。
贾龙没想到蔡邕会站出来当面驳斥了他,而且其反驳之词颇具大义,一时间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他暗中攥拳,心中反复思索当如何反驳蔡邕。
刘琦自然是不能退让这种事发生的。
他站出了来,打和事佬道:“都是为了国家大计,何须争执?今日帐内所言,并无谁是谁非,不过都是就事论事尔,若诸公意见相佐,我们再好好计较才是,还是不要伤了和气。”
李傕亦是道:“不错,有事商量便是了。”
蔡邕转头,语重心长的对刘琦道:“不论刘君郎做出何事,可眼下却无定论,岂能妄自定罪?就算他当真谋反,可他毕竟是宗室又是先帝近臣,如何能随意便诛,更何况还是亲子?刘伯瑜汝也是宗亲中人,这些事,还需仔细计较,莫因少年气盛,而做下不为人齿之事,落的个后世骂名,岂不可惜。”
这一番话,可谓是说的语重心长,颇有几分训教之气。
刘琦心中苦笑,原以为问董卓要刘焉那三个儿子应该不是难事,但如今看来,却是错了。
若有蔡邕挡驾,此事只怕难成。
毕竟他是朝中诸名士中,唯一一个被董卓引为心腹之士,颇有分量。
他若是强谏于董卓,董卓为顾忌蔡邕的面子,只怕也不会交人。
谁能想到,李傕和贾诩没有成为己方的阻碍,蔡邕反倒是成了。
刘琦认真地对蔡邕道:“此事乃是贾君所请,刘琦事先并不知情,然琦身为宗亲,自当尊于礼法,岂能不顾手足之情,妄自相害同宗兄弟,此等拙劣之事,蔡中郎放心,此事刘琦誓不为之。”
哪曾想,蔡邕居然很是认真的出言纠正刘琦话中的毛病。
“刘君郎之三子,不是你的同宗兄弟,他们三个都是你的族叔……你应说,不能相害同宗叔长才是。”
刘琦尴尬地笑了笑。
这老头把这辈分算的还挺明白。
我刘氏族中的辈分怎么排,你跟着掺和什么……
刘琦考虑要不要把刘瑁认自己当兄弟的事情,找时间跟蔡邕说一下。
……
就这样,第一次谈判,在蔡邕的反对下,草草结束了。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