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松所言,仿若当头一棒,让帐内很多将领,也都清醒过来。
而孙策面上没有丝毫不喜。
相反,从案几处起身,来到秦松面前,他搀扶着这位年过四旬的徐州名士落座,道:“先生所言,让策明白不足,更得静心应敌。自先生为策谋划以来,每言发人深省。先生乃我之铜镜,可正衣冠,可明得失!得有公佐,乃策之幸也!”
孙策一言既出,帐舍之内,人莫不肃然起敬。
不仅是因为秦松忠于直言,更感叹吴侯的这一句话。
一些初入营帐的将领,有不少第一次见到孙策,过去于军中,只听吴侯英勇大名,多少有些虚幻,可在今日,眼观吴侯为人处事,终于明白,为何军民归心吴侯了!
一句“先生乃我之铜镜”,让秦松不觉老泪纵横,他活了四十载,为吴侯谋事五年,但吴侯事必躬亲,敬重有加。
反观自我,从有了家眷之后,显得束手束脚,常生私欲,这令他很是惭愧。
秦松缓缓放下忧虑,道:“君侯不离不弃,松当竭力为君侯谋之!君侯可于明日,先遣大军,得广陵故城,大军压境,以此给予陈元龙内部压力,在下即可往匡琦……”
孙策摇了摇头,眯眼道:“先生性命于策看去,重于太山,那陈元龙早有怨恨于我,若往之,生死难测,不可如此冒险。想要让陈元龙内部生隙,还需凭势力,拿下匡琦、高邮,再往之!”
孙策回往案几,转头看向鲁肃,道:“子敬可有建言?”
之前营外,孙策面对鲁肃,大为看重亲近,时下又点名问询,让很多人,都下意识看了过来。
鲁肃自入江东以来,一直籍籍无名,无大功业。
此时吴侯之询,如此提携,鲁肃心里清楚,这一战,是他展露头角,将来能于江东众人中,立足的重要机会。
他起身,向上一礼道:“敢告知君侯,肃正有一策,可助君侯得匡琦,打开徐州大门!”
吴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