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憋笑,也应道:“是,老师。”
知府大人定了这么一个调子,连同知州张尚贤在内,谁还好意思劝解元多饮酒。除了李卞对陈恒爱搭不理外,其他人都是好话不断。
陈恒看了一圈,在人群中发现时任江都县令的许平之,又端着酒杯来到他面前,开口道:“多谢大人……”
“诶,陈弟客气了。你现在该叫我一声许兄了。”许平之连忙轻笑,考中举人,确实已经够资格跟县官称兄道弟,交情好论的很。
陈恒闻声而笑,真心实意道:“多谢许兄当年县试点拨之恩。”
其实陈恒真正要感谢的是对方在二叔事情上的法外开恩,若没有那一次的法外之情,陈恒的科举之路基本就是断绝无门。
许平之心照不宣的饮过一杯,也是笑道:“县试初见陈弟,为兄就知道你必有今日。且祝你今后会试高中,一展平生所学。”
“多谢许兄。”
…………
…………
鹿鸣宴结束,陈、钱两家就要准备宴席。只是这事,曹、姚两人注定赶不上。他们九月初二就已经启程返京,向朝廷汇报本次乡试。连同一起的,还有本次举人的考卷。
此事说来也有奇处,按照惯例,举人们的考卷都会公之于众,以示公平。可到了陈恒这,他所有的文章都是清楚罗列,唯独策论的考卷是一处空白。
若不是曹廷受是正儿八经的翰林院学士,早已名声在外,又素有清官的美誉,看文的落榜的秀才早已闹开。
这点小波折,影响不到陈恒。只给十五岁的解元公,又添了些神秘色彩。
陈家人最近忙着准备食材,他们也感受到家中有个举人老爷的不同。原本出门,只有几个熟人打招呼。现在倒好,去菜口买个菜,店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来历。
个中趣味,实在妙不可言。只陈家人个个神采飞扬,往日心里的谨小慎微通通都是不见。到今日,他们老陈家在扬州,已经称得上名声远播。
其中有陈记车行的功劳,更有秋浦街的女工交口相传。之前女工们还只是佩服陈恒这个主事人,到现在对方一朝中举,女工们回家纷纷让孩子以解元公为榜样,发奋读书。
九月十日,正是风和日丽,秋高气爽。陈家人在坊里准备设宴,款待来宾。
这事办的极为热闹,整个街坊可以说齐齐出动。原本陈家只准备了二十张宴席,可自发投帖想要恭贺的人太多,不得不又添了十张。
陈家地方不大,不得不拦路搭棚,将本就热闹的城东,更是弄得水泄不通。来来往往的人听说是本次乡试的解元公设宴,也乐的来讨杯贺酒。
还是赶来帮忙的亲家胡源有眼光,早早另备了五张宴席,预防这个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设宴当日,林伯父携全家老少齐至,又有王先明和师母作陪。这两位都是陈恒一生之中的贵人,是贵客中的贵客,自然是要坐在上首。由陈恒跟陈丐山亲自照顾。
薛蝌虽是落榜,可也是亲自来跟好友道贺。他性子洒脱,颇有些文人墨客的随意,落榜的打击虽大,到今日已经不太在意。
让人没想到的是,久违的薛伯父也带着宝琴和范氏过来。对他们的到来,陈恒自然是高兴的很,亲自将他们请进大堂。
最核心的宴席有两张,一张设在中堂,一张设在后宅。坐上客的身份都差不多,林如海、王先明、许平之、徐堇侯、薛瑱、薛蝌、钱大有、江元白,另有几个位置,留给陈恒跟陈启、陈丐山。
二叔陈淮津作为主宾代表,又能说会道,就和胡源、胡祥恒一起在外头待客。也不知是不是二叔因为见了许大人,心底发怵,想起那顿板子。从头到尾见到许大人,都有些不敢说话。
席间,薛瑱不无羡慕的看着陈家人。庭院内,还坐着不少城里的车行东家、珠宝商们,更有其他士绅名流作陪。
什么叫鲤鱼跃龙门,一朝化成龙。中举的好处,已经一目了然。乡试解元,几乎可以说是半只脚踩在进士名分上。今后是个什么龙虎之士,已经不需多言。
红楼读书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