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只好再次低下头:“没有。”
朱允熥说道:“你现在明白了吧,朕说的这些现象,全都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大明的读书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原理,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探索吗?”
杨士奇搔了搔头,很努力地消化这番话。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只是……能说出这些话的人,怎么也该是个七老八十,须发花白的老者。
如今从年纪轻轻的陛下口中讲出来,让人感觉很别扭。
看着杨士奇陷入茫然,朱允熥继续解释道:“大明不应该只有四书五经,当初太祖皇帝定下科举的规矩,是因为天下初定,民心未稳,读书人少之又少,可现在百姓生活逐渐富足,读书人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朝廷给读书人的条件已经很十分优渥,如果不推陈出新,只会让贫富差距越来远大,最后有钱人不顾百姓死活,流民四起,遍地烽烟,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都是历史的罪人,”
杨士奇听完后,立刻肃然起敬起来。
原本以为陛下年轻气盛,喜欢搞点新鲜的玩意出来。
却没想到,这其中竟然有如此深远的打算。
“陛下高瞻远瞩,是微臣肤浅了。”
朱允熥摆摆手,说道:“来年的科举,考题该怎么出,人才该怎么选,关系到大明是否能够延续,你肩上的担子很重,朕给你行个便利,不管是六部九卿,还是各地方衙门,只要你提出要求,所有人全权配合,包括朕。”
杨士奇想了想,说道:“臣现在有个想法。”
“讲来!”
“我大明开国以来,读书人只读四书五经,想要寻找其他学科的人才,恐怕要深入民间,从各个州县去挑选。”
朱允熥点了点头,因为读书人都是为了考科举,因此,四书五经以外的书根本没人读,就算读了,也不会被列为“读书人”的行列。
人家只会当你读的是闲书、杂书,不学无术。
杨士奇说得对,是该深入民间,为朝廷挑选良才。
“如果要下到各州县,工作量太大,朕再给你个特权,你可以去挑选几名助手,满朝文武当中,不管你要谁,朕都答应。”
杨士奇行礼道:“臣定不辱使命。”
你奉天靖难,我开局造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