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个口子,确保始终是淮河\/邗沟的水位高于长江,哪怕是长江涨潮时,也最多堪堪持平。如此大部分时间内,这个闸门就只用承受由北往南的重压。
水压由南而北的河口,将来就只许通航由南往北的漕船,如此船只可以顺流漂下,甚至都不用划桨、拉纤,水位上升后,还能让江船直接入邗沟,不用再换船,也省了装卸人力。
水压由北而南的河口,将来就只许通航由北往南的船,道理也是一样的,自然漂流省力即可。”
诸葛亮一边说,一边在泥土上随手画了个示意地图,如今的运河河口在广陵城东,而诸葛亮随手划了一条线,
把邗沟在广陵城北往西一引,分出一条岔道,跟广陵城的西、北两侧护城河连在一起,然后再一路往西南,最后在上游大约二三十里外的位置,画到与长江相接。
陈群和那些工曹老吏看到这个计划,顿时就震惊了。
这是什么思路?这是要把二百八十里长的邗沟古运河,再挖一条三十里的岔道出来吗?这需要不少施工量吧?
不过陈群倒是反应快,他很快意识到,诸葛亮示意的时候,借用了一部分广陵城西北两侧的护城河,如果可以把重合的部分省掉,估计也就挖十几里路,这个施工量还是可以接受的。
挖十几里河道,也就相当于重新挖一遍广陵城的护城河这点工作量,弄个几万徭役,干个几个月,就能有所小成。如果确认法子可行,后续可以再慢慢拓宽的嘛。
而要是真能把南来北往的运河船分流、并且河口水位也分流,确保每个河口始终只要扛一个方向的水压,不会出现“一会儿北边水位高、一会儿南边水位高”的情况,那么拱形的闸门接合方式,似乎还真就可行了。
陈群思来想去,连忙抓着那个工曹老吏追问:“秦老,你觉得这法子可行否?真要是把河口分流,任意一个河口只要承受单向水压,拱形闸门能扛住么?”
那老吏只觉嘴唇发干,精神压力巨大,不敢贸然下结论,最后只是挣扎着说:
“这关键还是看天下有没有人能测得那么准,真的做到改个河口后、那新河口处的长江水始终高于淮河水!而且也不能留太多余量、故意让长江水高太多,那样也会开了门后关不住的!只能允许长江水刚好高那么一点点,有人能保证这点,修个拱形闸门本身并不难!”
那老吏说完后,其他工曹众人和老匠人也纷纷附和,表示这个点子,难点不在修建,而在测量水位“海拔”——虽然汉朝并没有“海拔”这个词,但他们表达的就是那个意思。
陈群搜集了众人意见后,回到诸葛亮这边,两手一摊:“孔明先生,你出得好计策,可普天之下,似乎没人能如此妙到毫巅地测量出、两条相隔甚远的江河上、两个点之间的水位高低。”
诸葛亮对于此问倒是没有多废话,只是撂下了一句:“这个就交给我好了,不过,伱还需要给我几块罗经石,测水平用的。这些石头太沉,我没从豫章带来,其他工具我都有。”
陈群一脸懵逼,只好再去找专业人士:“罗经石是什么?”
旁边许多匠人也是一脸懵逼,最后还是那秦姓老吏想起来了,忽作恍然大悟状:
“莫不是修帝王陵寝时,先要在十字墓道正中、定四方水平用的那种十字刻槽石?墓穴只要高于沿着罗经石十字槽看过去的方向,便能确保造成后不会被水淹?”
诸葛亮闻言,倒是有些惊讶了,嘉许地点点头:“你还知道此物的具体用法?那怎么就没想到用它来测海拔高低呢?只要稍稍变化不就行了。”
秦姓老吏闻言愕然:这怎么稍稍变化?也想得太简单了吧?完全想象不出来啊!
不过诸葛亮能说出这番话来,他倒是信了起码九成了,他连忙对陈群附耳道:
“看来这诸葛先生所言,多半是真有把握。我虽不知他怎么施为,但自古从未听说为帝陵测墓穴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匠人会测错、导致帝陵被淹的。先生之法由此演化而来,再加神算妙法,或许真能行。”
陈群:“那还不快给孔明先生准备工具!”
舍弟诸葛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